鲍鹏山解读孔子(十五)穷途末路时

标签:
信仰宗教自习课穷途末路孔子楚国 |
分类: 学习公社 |
君子也会穷困吗?君子也会无路可走吗?这个穷不是指经济上的贫穷,是指政治上没有出路,是指人生的境界,是之人生的困顿。要了解一下子路这句问话的深刻的内涵,我们大概还要对道德的信仰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般人我们说对于道德的信仰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也是最低的一种境界,就是不相信道德会给人带来好处,所以也就不守道德。这种人有,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坏人。他不相信做好事有好报,不相信道德对我们有好处,不相信我们为什么要做好人,做好人干什么,所以他就不做好人,他就做坏人,这是一种境界,是最低的一种境界,人群中总有这些人。第二种境界是,大多数的人,有一种很纯朴的道德信仰,相信道德对人有好处,所以谨守道德。实际上我们说在生活中我们碰到的人绝大多数是这样的人,总相信做好人有好报,所以我们一般人带着这样的信仰非常好,这种信仰的好处是就是能够让一般的人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面,在大多数的环境里面,他都能够做一个好人。第三个境界,不相信道德会有一个预期的好结果在等着我们,但是即使如此,还要做个好人。
义务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不要想着有好报,这是第三种境界。那子路的这句问话,君子亦有穷乎?我们来想一想,当他问这句话的时候表明他对道德的信仰在哪一个境界上呢?在第二个境界上。君子亦有穷乎?君子就是好人嘛,做好事嘛,做好事了还会穷途末路吗,这句问话就表明他在第二个境界上。子路是一个很纯朴的人,是一个很天真的人,是一个内心里面很阳光的人,这都是他的优点。他对孔子有着信仰,对道德也有信仰,正是凭着这样一种信仰,他一直跟随孔子,他一辈子从来没有想到过要背叛师门,这都很好,也很可爱。他的思路就是既然我们是君子,既然我们德行高尚,理想纯洁,既然我们干的事情都是匡世济民,仁慈博爱,那我们就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处处能行得通,时时能够受欢迎,能得到追捧,但是我们这样的人怎么会困厄,怎么会走投无路呢?他想不通,所以子路的这一句问话一下子就把子路的道德信仰的层次给揭示出来了,而且这种层次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点。子路此时的思想危机出现在什么地方呢?是对道德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而且这种有效性一旦出现了疑问之后,他会使一般的人很快地从第二个境界堕落到第一个境界。既然道德没有好处,那我还是不做道德了,不做好人了吧。
我告诉你,你不要以为做君子就能够行得通,你不要以为做君子就能够得好报。我告诉你,做君子那是一定要走投无路的。这句话对于子路来说那真不啻于当头棒喝,使子路理想的脑门上挨了当头一棒,但是这句话也正好体现出的是对道德问题的最为透彻的理解,是有一点悲剧性,但是它很崇高。
孔子讲到这个地方他当然也有一种担心,你把子路对于道德的这样的一种信仰给打破了,那么接下来假如子路想通了,那我就不干了,我也不跟你了,我以后也不奉行道德了,这个世道就是这样,怎么办?所以孔子还要讲一讲道德还是有好处的,下面孔子讲了这么一句话,
把这两个放在一块对比,你觉得很有意思。君子固然会穷困,但是君子穷不失志,穷且益坚,久约不忘平生之言,在穷困中君子不会堕落,不会下流,不会放肆。但是小人呢,小人一旦穷怎么样,滥矣。什么叫滥?河水泛滥,河水本来在河床中走,现在泛滥了,没有规矩了,没有方向了,没有目标了,无恶不作,无所不为。所以你说,道德有没有好处呢,有好处,道德的好处不是有助于我们成功,
这就是道德的好处。我们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人生来讲,道德就相当于我们身上穿的一个棉袄,而人生的历程就相当于一片荆棘林,你穿着棉袄走进荆棘丛中,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你一定会被荆棘丛中的刺给挂得处处破绽,这就是人生的真相!所以当我们穿着道德的棉袄走过人生旅途之后,在我们盖棺论定的那一天,我想谁也不敢说,自己是完璧之身啊,谁也不敢说他在道德上无可指责啊!那么你在人生的荆棘林中穿行的时候,你如果想要获得更快的成功,获得更大的成功,获得更有效率的成功,你一定是只顾往前走,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你身上的这个道德的棉袄被挂破了。而如果你想这个道德的棉袄能保护得好一点,你一定会怎么样?走的小心一点,走的慢一点,甚至有时候会处处感到困顿、迷茫、不知所措。所以我们是想在人生中,通往成功的路上走得更快,还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保护我们的道德棉袄上,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所以到这个地方孔子对子路有两句这样的感慨啊!
仲由啊,真正懂得道德的人很少啊!这句什么意思啊,什么叫懂得道德的人很少呢?就是明白道德的真谛,追求道德的人格,有真正的道德信仰的人不多啊!能够明白道德并不保佑我们成功,只是可以助佑我们成仁,这样的人不多啊!更重要的是什么呢,知道成仁比成功更重要从而追求成仁比追求成功更加迫切,这样的人也不多啊!懂得道德的这种真正的信仰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不会希求道德给他带来什么好处,他会觉得道德是我们的天命,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义务,所以也没有条件可讲。做道德的人就是做自己,跟别人无关,跟成功无关,跟人生其他的目标和功利性目的无关。
有一个男人抢在一个女人之前把门打开请女人进去,彬彬有礼像个绅士,然后这个女子也很感谢他。同时也就和他调侃了一句,你这么样彬彬有礼,是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女士啊?这个男士的回答非常好,我这样做不是因为你是一个女士,而是因为我是一个男士。因为我是人,所以我就要做有道德的人。道德和人之间是不可分离的,所以我这样做。
我们实行道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成全自己。在《论语》上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是这样说的,
什么意思呢?道不保护人,恰恰相反,是人保护道。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并不能够从真理和正义里边得到庇护。恰恰相反,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保卫真理,去捍卫正义,这就叫人能弘道。而不能想着去道能弘人,
那么孔子和子路有怎么一番对话后,孔子意识到子路对道德问题理解不够深,那么子路都这样,那么其他的弟子会怎么样?
也就是说子路在这个地方表现的是什么呢,是不能够相信自己。这时还有一个前提,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真的是仁了,真的是智了,那我们一定不会有这样的处境,我们一定很顺利,这还是跟他的道德迷信有关。那现在既然我们处境很不好,那就肯定说明我们还不够仁,还不够智,这是子路的想法,也很合乎逻辑,不够自信。孔子听完以后反问子路,说仲由啊,假如仁者一定能够伸张,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呢;假如智者一定能受人心信任,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呢;可是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饿死首阳山,比我们还惨。你们今天是饿了,饿趴下了还没死呢,照你这个思路难道伯夷叔齐不仁吗。那同样王子比干何等聪明啊,可是他被商纣王杀死了,并且把心脏挖出来,看你这个聪明的人是不是真的心有七窍。孔子的这一个反问很有力,也就是说即使你仁德得像伯夷叔齐一样,你也不能够避免在人间遭受挫折,甚至是彻底失败。即使你智慧得像王子比干一样,你也不能够让人人都信任你,你处处行得通。接下来孔子叫来第二个学生子贡,还是用同样的问题问他,我们又不是老虎又不是犀牛,为什么我们在野外,我们一直追求道义,为什么今天我们这么惨?子贡怎么回答呢,我们说子贡是个商人,商人知道东西卖不掉的时候有一个办法,降价。所以他就跟孔子说老师啊,你的道太高了,价格太高了,卖不掉,因为你的道太高,太大,所以这个天下容不下你,怎么办呢,我们是不是稍微贬低一点,降低一点标准,降低一点要求呢。
不敢坚持自己,都是不自信啊!而且子贡这个地方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比子路的可能还要严重,为什么?因为他想降低标准,那实际是上就是什么,就是放弃原则。当然他的想法也未必就一点道理都没有。因为我们知道,道德之所以能够对人类社会进行一种行为上的矫正,就是因为这种道德标准能和人类的行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距离太高太远不构成约束,距离太低太近,那又不能够提升人类的道德,所以这个距离确实要适中一点。既能够对人类的行为有矫正,同时又让人们觉得能够实现。那子贡就认为老师的道太高了,人们就觉得这个够不着,跟我没关系了,所以降低一点。但是这种做法有问题,因为降低道德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道德的廉价和自我贬值,道德的廉价和自我贬值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会导致人作为个人不能上进,作为社会呢,也缺乏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
跟子贡讲得一样吧,事实的判断是一样的,但是最后的价值选择不一样,
这番话讲得多有志气啊,我们的道很大,所以天下容不下,但是即使如此,老师你仍然在推广这样的道,天下不容,不容有什么关系呢,正因为它不容,所以才显示出我们是君子,才显示出我们比他们高。我们是学者,我们是思想家,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修道。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那是我们的耻辱,可是我们的道已经修得很好了,而不能够为这个世道所容,那就不是我们的耻辱了,是谁的耻辱呢,有国者,是那些诸侯们,是那些统治者的耻辱。所以不容有什么关系呢,不容才显示出我们是君子。两次讲这样的话,重复,强调。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颜回的这个话里面有三个关键句,
我们的道已经修了,这个“修”是什么,就是我们的道已经很完美了,我们已经足够仁,足够智了。这句话实际是回答谁,子路。子路不是不放心吗,是不是我们还不够仁,是不是我们还不够智,是不是我们的道还不够修啊,所以这是回答子路的疑问,子路不相信自己,那好,颜回相信自己。那第二个关键句是什么呢,
子贡就是因为我们这个道而不容,所以他就很紧张,所以他就很焦虑,所以他就想着我们干脆贱卖了吧,他就以道不容而为病。所以颜回的这一句话是什么,是回答子贡的。子贡的缺点是不能坚持自己,然后颜回的优点就是能够坚持自己,这段话的第三个关键句是
这个不容然后见(同现)君子,这个见可以读成现,就是体现的意思。正是因为不容,所以我们才是君子,既然我们是君子,我们就常常不被容,那就是君子固穷,实际上这句话就是印证了老师的思想。
君子的人格的养成不一定要通过世俗事业的成功,有的时候成功和成仁不是同步的。甚至是什么程度呢,甚至我们必须在不成功中成仁,甚至我们只有接受失败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仁,不成功便成仁。因此有的时候我们真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有时候你成功了,可是人失败了;有时候你失败了,可是人成功了。关键看你怎么选择,君子是怎么选择的,贤者是怎么选择的,圣人是怎么选择的。人生是一条长长的大路,看我们怎么去走。我想起我们当代有一个大诗人叫昌耀,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很短,题目叫《仁者》,这个诗我第一次读就非常震撼。
我们人生常常是困窘的,君子固穷啊,我们非兕(音:四,意:犀牛)非虎,可是我们就是率彼旷野,我们的人生之路就像在一条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四周到处都可以看到血迹。那么一个仁者,他会为什么叹息,他不仅为这么一个血的真实而叹息,还有为他不可回避的血的义务而叹息;因为仁者不是一个弱者,仁者面对着世界的悲剧,他要承担起义务,而且这个义务是血的义务。所以我们说有些义务是血的义务,要用鲜血和生命来承担,一般人到此就会回避了,就会退缩了。但是仁者到此呢,奋然而前行。所以血的义务需要仁者来承担,血的义务也会成就仁者。当你承担其血的义务的时候,你就会成为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