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鲍鹏山解读孔子(四)问学老子
(2010-03-11 01:21:45)
标签:
私学
老子
骄气
国君
孔子
鲁国
文化
|
分类:
学习公社
|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四)问学老子
沉冰根据鲍鹏山老师讲座整理
画外音:下海经办私学的孔子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且还接受了两名贵族子弟入学,这不但让孔子的私学名声大震,同时也让孔子有机会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问学天子脚下,拜见绝世高人,问道老子。对于即将成为高人的孔子和已经成绝世高人的老子,这一次高峰论坛,后人向来是津津乐道。认为他们的交流影响深远,那么对于年轻自信,踌躇满志的孔子,老子为什么要当头棒喝,黄牌警告,而孔子的这段短暂的问学生涯,又会让他学到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呢?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继续为我们讲述《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四集《问学老子》
上一讲我们讲到孔子的私学里面来了两个贵族子弟,弟兄两个岁数一样大,很可能是双胞胎,他们来自鲁国显赫的孟孙氏家族。鲁国有三大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两兄弟为什么要到孔子这儿来学习呢?我们要提一提他们的父亲,他们的父亲叫孟僖子,是鲁国的一位很有名的大夫,他在鲁国大夫里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好学的人。孔子办私学,他也给了很多赞助,孟僖子曾经给了孔子一块地,成为孔子教授射箭的场地。孟僖子临死时,孔子34岁了。他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到孔子那儿学习。这两个儿子,一个就是孟懿子,一个叫南宫敬叔。孟僖子死后,孟懿子作了家长。这两个人到孔子这里来学习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首先表明孔子的私学已经受到了鲁国贵族的承认,孟懿子后来成了大夫,等于是大夫都到他这儿来学习,这个对于孔子私学的宣传力度是很大的。所以孔子的私学报名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孔子此时却在想着另一个问题。
孔子本身就好学,孔子听说哪个地方有高人,他就要去请教。我们知道孔子在郑国向子产学习过,到宋国学过殷商之礼,他在鲁国学的主要是周礼,但是周礼的大本营必定不在鲁国啊,在什么地方?在周王朝,周王朝此时在什么地方?在洛阳,洛邑。而且在那个地方还有一个高人,这个高人是谁呢?老子。孔子早就听说这个高人啦,他一直想向他求教,可是距离太远,孔子没有这个能力,没人赞助啊,又不能步行去啊,他一直在找机会,现在贵族来了,他有机会了,他就跟南宫敬叔说,我想到周去访问,向老子求教,你能不能够跟国君说一下,让他给我们赞助一下。南宫敬叔已经是孔子的学生了,就说,那当然好,这个没有问题。然后他找到鲁昭公说,我老师想到周学习,向老子讨教,你能不能帮个忙。鲁昭公说,行啊。鲁昭公给了一驾马车,两匹马,还派了一个人,这个人除了一路上照顾孔子,还给孔子做保镖,因此孔子就去成了,而且还带了一个人。《史记》上记载说带的是南宫敬叔,现在有人有不同看法,说南宫敬叔当时才十四岁,大概不大可能,应该是孔子另外一个学生。不管怎样,三个人出发到周去了,向老子求教。
在此我们要说一下鲁昭公,鲁昭公对孔子真的是非常好,他在孔子的人生的两个关键时刻都帮助了孔子。第一次是孔子20岁生儿子的时候,鲁昭公送鲤鱼表示祝贺,这说明20岁的孔子受到了鲁国国君的重视,得到官方的承认,这对孔子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现在孔子34岁私学办得正关键时刻,孔子的学问到了这一步,也面临着更大的突破时刻,鲁昭公再一次帮助了他。鲁昭公实际上是一个很窝囊的国君,到后来,我们下面要讲到他被别人赶出国,在国外呆了七年,死在外面。但是他死后被谥为“昭”,“昭”是什么意思?“昭”就是明白人啊,跟什么有关,跟他帮助孔子有关,而孔子对鲁昭公也很感激。
画外音:贵族子弟的入学让孔子再次受到鲁国国君的重视,得到鲁昭公鼎力相助的孔子终于了却拜见老子的夙愿。但是他可能没有想到,对于他这样的青年才俊,成功人士,老子为什么要让他装傻呢?
现在我们看看孔子在周跟老子见面,在老子那里受到什么样的教益?老子比孔子大,长辈,孔子是晚辈。年龄差距有多大,这个不好说,因为老子到底有多大,我们不知道。但是不管怎么说,两个辈分的人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孔子到了周以后是执弟子礼,这是没有问题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面,在《老子韩非列传》里面都讲到了孔子和老子之间的对话。我们先看一看,在老子的传记里面,司马迁记述了老子是怎么对孔子说的,老子说了这样一些话
http://s8/middle/4d7d66d2x81719fc345f7&690
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如果时运好,得到明君的帮助,你就出来做官,出来做一番事业。可是如果时运不济,没有明君,都是昏君,那应该怎么样?蓬累而行,那就是随波逐流,一切听之于命运,这是老子对孔子讲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实际上对孔子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说,34岁的孔子听老子讲这样的话可以说不啻于醍醐灌顶,当头棒喝。因为34岁的孔子,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那一定是咄咄逼人,一定是锐意精进的,一定是进取不息的,一定是百折不挠的。那么老子看到一个年轻人如此积极向上,当然是好事了!但是问题在于,你如果一味地锐意精进,一味地百折不挠,不知道退却,不知道迂回,可能未必成功,所以老子在提醒孔子什么呢?人生不仅要懂得进,还要懂得退,不仅要直行,有时候还要迂回,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愚拙,不仅要懂得坚持,还有学会放弃,不仅要坚定,有时候还有灵活。这一点恰恰是此前的孔子没有想到的。这也很正常,孔子从底层一直往上奋斗,让他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就是靠他那一股精神,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但是到了这个境界就必须由老子这样的人来给他讲生活中的另一面,讲一个分币的另一面。所以这种教导对孔子来说是很有用处的,从此以后,孔子的思想里面就有了很多老子的痕迹。你读《论语》经常会读着读着就觉得,这不是老子的思想吗?比如说,孔子讲
http://s7/middle/4d7d66d2x8171ee672726&690
天下有道就出来干活,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这不就是老子的话吗?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就是换一种说法,意思完全一样。《论语》中,孔子还说
http://s16/middle/4d7d66d2x81720649c90f&690
国家有道,我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我就藏起自己的智慧,隐居起来。
http://s6/middle/4d7d66d2x8172105af6e5&690
国家有道,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国家无道,怎么办?做正直的事,但是说话就要小心喽。孔子有一些很有弹性的地方,这些东西都是老子教导的,所以老子接着就跟孔子讲
http://s1/middle/4d7d66d2x817223bc0190&690
好的商人很有钱,但是他把钱藏起来,好像没有钱。君子有很伟大的德行,但是他的脸色,他的表情看起来很愚拙,他不卖弄聪明。这一句话里你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关键字两个,一个“藏”,一个是“愚”。懂得藏,懂得装傻。孔子正需要这样的教诲啊,什么叫愚?愚就是藏,把智慧藏起来,不就像愚了吗?所以孔子后来他对颜回讲过一句话
http://s12/middle/4d7d66d2x81725ffb9afb&690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就用了“藏”这个词。什么意思啊?用我我就干,不用我,我就藏起来,把什么都藏起来。不是把身体藏起来,是把智慧藏起来,把才华藏起来,把理想藏起来,把志向藏起来,韬光养晦,和光同尘。这是老子道家的智慧,孔子有没有?有!我们不能不说这个跟老子有关。这个“愚”字在老子《道德经》里面出现过三次,全是褒义词,老子是赞扬“愚”的。所以《道德经》里出现三个“愚”字,全是褒义词。在《论语》里面也有“愚”字,出现七处,九次,只有一处是褒义词,其他都是贬义词,这样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道家全面肯定“愚”,儒家基本上否定“愚”。但是在《论语》里面就偏偏有一处孔子是赞扬“愚”的,他讲到了卫国有一个大夫叫宁武子,说宁武子这个人
http://s10/middle/4d7d66d2x81729c4f1779&690
宁武子这个人很有意思,国家有道的时候,他就显得特别聪明,国家无道的时候,他就显得特别傻,下面孔子接着讲
http://s7/middle/4d7d66d2x8172a9b30f86&690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愚不可及,愚不可及是骂人的话,实际上是不对的。《论语》里的愚不可及是指一种极高的境界,他的聪明我们能够学的会。他的愚笨我们可就学不会哦!《论语》里九次出现“愚”字,就是这个地方,“愚”是褒义词,而且是很高的境界,愚不可及。你别看他愚,你还做不到呢!这也是受到老子的影响,所以孔子从老子那儿学到了什么,除了锐意进取外,老子告诉他要迂回,要知道进退,要知道藏智,要知道怎么样?显示出自己愚拙的一面,守拙。
画外音:对于老子教导自己装傻的道理,孔子不但完全理解,还认为,装傻装到愚不可及的境界才是最高境界。但是,一切都还没完,老子又对孔子身上的骄气与意气出示了黄牌警告,为什么呢?
http://s15/middle/4d7d66d2x8172dae65b2e&690
最后,老子又教导孔子,把你身上的骄气与意气,多欲去掉。什么叫骄气?傲慢之气。孔子不是傲慢,孔子是什么呢?是自信,是自负,30多岁,学问那么好,对天下了如指掌,他怎么可能不自信,怎么可能不自负,甚至都有可能有点自大,你说对吧!但老子就从孔子的自信,自负里面他看出了另外的一面不好的倾向,所以要孔子把心中的这种气质里面的什么东西去掉啊?骄气,骄横之气,傲慢之气去掉,还有多欲。什么叫多欲?过多过大的欲望,这个欲望实际上就是志向。
30多岁的孔子学问做得那么好,以天下为己任,他当然有很多志向了。他觉得天下有太多太多的问题,这个问题由谁来解决嘛,舍我其谁,仁以为己任,这是优点啊!但是它的另一面呢?老子就是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那一面。你要把这些去掉,还有态色,什么是态色呢?傲慢之色,自信之色,自负之色,自大之色。淫志,过多的志向,这些东西都无益于你的身心,不利于你的修养。我们从老子对孔子的教导里面可以看到什么?我们从反面来看,30多岁的孔子的气质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志向远大,理想崇高,坚定自信,应该说一个人在这个年龄,三十而立的时候一定是这样的气质,这是很好的一种气质。但是老子作为长辈,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的人,作为一个对世道人心看穿了看透了的人,他觉得孔子在这个优点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种危险,所以他适时地对孔子提出了警告,敲打敲打他。因此孔子到周向老子求教,真的是对孔子一生太重要了。
http://s9/middle/4d7d66d2x81738758a248&690
http://s8/middle/4d7d66d2x81738de17507&690
这就是人生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要攀升不同的境界,老子此时就给孔子提出了这样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不仅要有志向,要有理想,要有意气,你还得要有冷静的头脑,以及对这世道人心的透彻了解。这都是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所以我们后来看到的孔子,和孟子这样纯粹的儒还是不一样的,有区别的。孔子也提倡一种“损之又损”之道。“损之又损”那是老子的话,孔子也提倡。有一天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去参观,看到这个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倾斜在那个地方,孔子就问这个管庙的人,说这是什么?管庙的人就告诉孔子,这个叫“宥坐之器”就是国君座位右边放一个东西,类似座右铭。古代除了座右铭之外,还有一个座右器。座右铭是用文字进行提醒,警示。座右器是器具,通过器具对人进行告诫。那么这个“宥坐之器”是什么样子呢?是干什么的呢?当它里面没有装水的时候,它是倾斜的,你把水装到正中间时,它是端正的,你再装直到装满,它就倾覆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还进行了试验,然后孔子就跟弟子们讲,小心啊!万物都是这样,一旦自满就一定要倾覆,一旦自满就一定会倒台。这个时候,子路就问孔子,老师啊,既然这样,我们如何让人生完满呢?孔子说,你们记住四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