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杨市中心小学的《诗化教育》读本写的序)
我个人非常喜欢无锡市扬市中心小学“诗化教育”这个课题。
原因有几个:
第一,
“诗化”是人类生存的本质。
对于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哲学家、科学家、人类学家……各种“家”们给出了很多答案,但我还是最喜欢荷尔德林的回答:“人充满劳绩,但是却诗意地栖息于这块大地上。”是啊,我们忙忙碌碌,我们四处奔波,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美好的情感存在,都有一种诗意的东西存在——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存在。陶行知先生说:“困难诗化,所以有趣;痛苦诗化,所以可乐;危险诗化,所以心安;生死关头诗化,所以无畏。”这种“诗化”,让我们有一种力量能够战胜苦难,能够化解悲伤,能够笑对人生。“诗化”成为我们生存的价值和理由。由此看来,“诗化教育”抓住了生命的意义,让成长有了一种特别的美,有了一种特别的魅力。
第二,“诗化”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关注的是年轻生命的成长,关注的是心灵的发育,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呵护、引领、陪伴年轻生命成长更具有诗情画意的了!想想看,工程师面对的是机械、矿山、程序、钢铁,公务员面对的是矛盾、腐败、群体性事件、机关里的勾心斗角,商贩面对的是货物、金钱、欺骗,医生面对的是病人、伤残者,军人面对的是炮火、杀戮……只有我们教师,走进校园,就像走进生命的花园,一张张鲜花般绽放的儿童笑脸迎接着我们,一声声天籁般清脆的呼喊包围着我们!孩子们期待我们用鲜活的智慧之泉去浇灌他们,用三月阳春般的情感去温暖他们,用冰清玉洁的高尚人格去感化他们——这是一项多么富有诗意的工作啊!“诗化教育”,让教育从功利中、从世俗里、从污浊的世界突围出来,卓然独立,优雅芬芳!
第三,“诗化教育”,让教育变得柔软和富有情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标准规范”,越来越僵硬死板。老师和学生的一举一动受到严格的约束和控制,一切都在规范之中;教师成了传授知识的机器,皱着眉头走进课堂,一切都按照预设的流程展开,死水无澜,微波不兴。校长和老师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成了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这种状态,不符合教育的本质,不能满足生命成长的需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充满生机的,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工业是标准化的,是冰冷和无情感的。“诗化教育”,更加强调诗意和情趣,让教育变得婀娜多姿、“温柔多情”,让教育变得更加符合自然的生态,符合生命成长的生态。
基于上面三个基本的理由,我因此而对“诗化教育”情有独钟。
扬市中心小学坚持开展“诗化教育”已有数载,《拥抱诗情》这套校本教材,就是他们的成果之一。
静静地读着他们历时2年编写的校本教材,情趣盎然的童谣童诗、自然精妙的古韵联对、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富含哲理的小古文……反复品读,令人口齿生香,回味无穷:
“白天,路灯是一棵棵的树;晚上,就变成一朵朵的花”,天真的童趣令人忍俊不禁;“晴对雨,暑对寒,天地对山川,鱼唇对鹿角,旷野对平原”,朗朗上口的韵律悦人耳目;《山居秋暝》《行路难》《登岳阳楼》……一一读来,你似乎穿越时空正与王维、李白、杜甫等文坛泰斗对话;《醉翁亭记》《满江红》《乡愁》……那载满现实象征和生命坚韧的诗句,令人动容。
教材的编写体系十分明晰,低年级以对韵、童谣童诗、唐绝句为主,中高年级以唐诗宋词、小古文为主,兼顾大量的散文、新诗、感动中国颁奖词等现代经典,揉和了古今中外。
对于一群忙碌于教书育人的老师们来说,要在浩淼无边的诗文之海中,挑选出这些适合孩子们阅读的诗歌和文章,该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为此而对这个智慧而敬业的团队油然而生敬意。
人记忆的黄金时期集中在小学阶段,这个阶段记忆的东西可以终生不忘。利用这个记忆的黄金期,把流传千古的优美诗文反复诵读,直至烂熟于心,这是一种最佳的语言积淀。这种积淀,就好比是在孩子的生命银行里存入了一笔文化巨款!随着岁月流逝,阅历增加,这种幼年的积淀——这笔文化存款,会慢慢“增值”——逐渐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知识素养和人文底蕴。我们能够做的,是努力营造阳光明媚、雨露滋润的环境,然后就是欣赏和等待——
春花烂漫,夏叶葱茏,秋天来了,果子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