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创新评价机制 提升学生素质
(2013-01-17 11:40:56)
标签:
杂谈成果展示 |
分类: 教育随感 |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推进课程改革,本着“内容的全面性,目标的发展性,方法的多样化,主体的多元化,过程的动态化,结果的客观性”的原则,扎实细致地开展了小学生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以往的学校教育习惯以学生主学科分数来定位学生的学业成就,不能全面体现学生发展的状态与水平。近几年来,学校在学业评价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学生评价方式实行“三改变”,推出了注重学生切实发展,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定细则》。目前已经形成了对开设的所有课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评价方式的改变,促使学校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课程,促进了全校各学科教学的均衡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工作是一项原则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一项工作。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养,使活动过程真正落实,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学校主管领导亲自主抓这项工作,亲自拟定实施细则、亲自组织各级培训,由于领导重视的程度高,工作开展起来效果就好。
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工作中的宣传工作注重实效。我们及时召开专题家长会,精心设计并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向家长进行宣传。让家长充分了解此项工作。同时做好“素养评价”教师的培训,教师的培训不仅在评价的初期进行,而且在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召开阶段会议进行总结反馈,使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二、注重过程,强力推进,务实创新。
1.搞好日常即时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注重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评价,注重学生自主评价、生生评价与生师评价的结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发展性评价。对学生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评价,突出客观准确的笔头评价与面对面讲评、集体讲评评价结合。对关键性作业的评价: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对关键性实践活动的评价: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包括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感悟和反思的记录材料。同时做好学生特长与获奖的情况记录:评价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特长与潜能等。
2.做好阶段性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我们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语文的写字(侧重入体、准确)、朗读、古诗文诵读、课外阅读、习作写话的素养测试;数学主要开展口算与操作;英语的口语;音乐的演唱、演奏;美术的绘画、手工;科学的知识掌握、实验操作;体育的单项测试;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实践;综合实践的创新能力等的素养评价。
3.做好学期末与学年末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组织学生整理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收存的成长记录资料,对学期或学年的学习、表现情况进行回顾、反思、自我总结。进行学期末、学年末综合全面的考试考核,既要注重文理学科的检测考试,又要注重音、体、美及其它学科的考试或考核,综合评价学生全科学习的情况。在学校组织下,班主任带领学生搞好学期或学年的学生自评、互评,师评,指导学生填写好成长记录袋中的相关内容。填写好学生学期或学年末的“素质教育报告单”,报告单中的学生评语,应在学生自评、互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具体的激励性评价。
4.搞好中小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小学阶段学生成长记录积累了六年时间,成长资料应该是很丰富的,教师要指导小学毕业生整理自己六年的成长资料。认真填写包含有六学年的“学年等级”,“毕业考试成绩”,学生“兴趣特长”“获奖情况”的《小学毕业生综合素养表》。在自评、互评基础上,搞好毕业总等级的评价和毕业评语,通过毕业班家长会,对学生六年成长历程和综合评价情况,做出总评价。
三、有待加强的地方
2、对学生互评的过程重视不够。评价的意义重在过程,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开展互评时要给学生自我陈述的机会,让大家相互了解;给大家充分的民主评议的时间,肯定优点,指出努力方向。
3、改变操作过程过于繁琐和过于简单的现象。在评价操作过程中,有时造成了不必要的工作量,加大了师生的负担。造成了评价的结果不尽人意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