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开始,从门童到千万富翁 段云松只用了10年
(2015-06-25 07:56:21)分类: 李嘉诚与铁板鱿鱼才子娓娓道来 |
■因打架被学校开除,段云松年少时曾经被认为是“坏孩子”。
■在五星级宾馆 打工,他给包玉刚的女儿、李嘉诚、张德培等拎过包。
■行李员的收入有3000多元, 段云松却选择了月薪600元的小饭店。
■ 给自己打工5年后,他的账户上有了1500万
在一起干活的时候,有一天,实在太累了,两人一起跑到14楼去偷懒吸烟,段云松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突然说,"将来,这里会有我的一辆车,会有我的一栋房……"
"你疯了?痴人说梦吧?"另一位不以为然。
当时的11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
"我现在可以告诉他,不光车流中有我的车,那那那,都是我的店。"
现任北京五福茶艺馆董事长、北京福丽特中国茶城总经理的段云松,年仅31岁。他的名片上打着十多个头衔,但是这样的辉煌并不代表他的全部,说起这位曾经给京城带来三股经营旋风的传奇人物来,还不得不逆着他的性子请他谈一谈"无所谓"的过去。
很多插过队的知青,成帮成伙地到他的店里聚会,说又找回当年的感觉了。有人还对饭馆小姐说:你们老板肯定是个知青,他怎么会不是个知青呢?
这股怀旧风开始弥散京城,北京街头陆陆续续出现了“老三届”、“黑土地”、“向阳屯”等饭馆和村落。
段云松出名了,钱也挣了,还在北京的通州买了准备结婚的别墅。在这种热潮中,段云松又开始思考了。他觉得自己尽管一年开一个店,但不是那种光挣钱就能满足的主儿。
不少来大杂院吃饭的客人,上来啥也不要,先叫上两扎啤酒,吃饭时大叫大嚷,喝多了,就吵架骂人,人身上粗俗、丑的一面很容易便暴露出来。餐馆里那种终日喧闹、嘈杂、虚伪、以钱为主色调的日子,段云松越来越不喜欢了。
大杂院开到第二年,他又问自个儿:“明年的今天你干什么?”到底去干什么呢?他一时也理不出头绪。
茶道和人生
有一天,段云松要和一个台湾人见面,两人在电话里约地方见面,是去饭店、酒吧、歌厅或“蹦迪”?结果那个台湾人说:“都乱糟糟的,干脆哪儿也别去,上我家吧。”他说:“我请你喝茶。”段云松说:“喝茶有什么劲儿呵,我常喝。”人家说:“你来吧,我请你喝的茶,跟你平常喝的茶不一样。”
还真是不一样。不锈钢茶盘,闻香杯,品茗杯,好看的茶壶,以前见也没见过,挺新鲜。段云松就问人家是哪儿买的,对方说北京没有,是从台湾带来的。台湾过来的人,很多人都带。
咦,段云松奇怪了,这么老沉的东西,带它干嘛,就为了喝杯茶?
喝第一口,段云松觉得有些苦。那个台湾人对他说:“你再喝喝看。”再喝,他慢慢就觉得味道来了,原来茶还可以这样喝呵。
人家还告诉他。光在台北,现在就有上千家茶艺馆,可北京一家都没有。这让来北京的台湾人很不习惯,所以好多人就这么千里迢迢,自己背来喝茶的家伙。在台湾人家里,一般都有两套茶具,一套待客,一套自用,茶喝得讲究且传统……
段云松又看到了商机。既然茶艺能在台湾广受欢迎,在北京也是迟早的事。
1994年底,拥有1500万元家产的段云松要开茶艺馆了,全北京头一家,地点选在地安门。那里有鼓楼,离雍和宫不远,老北京的气味在那儿还很足。起“五福”这个店名时,他走访了不少老人和年轻人。
五福茶艺馆开张后,却出人意外地冷清,从大俗走到了大雅,有些曲高和寡。但最关键的是茶艺馆是个干什么的,没几个人知道。
有人拎着菜篮子进来,高声问:
“老板,您这块儿有相声吗?”
“没有。”
“那有快板吗?”
“也没有。
“那您有什么呀?”
“有茶呵。”
“茶?那我还不如回家喝去。”
也有人拿着闻香杯问:“你这个牙签筒多少钱一个?”
段云松给他解释:“这叫闻香杯,茶香有长有短……光解释这只闻香杯,我现在起码说过几万遍了。”
后来,北京电视台的记者还是来了,那正是五福经营最惨淡的日子,采访那天,店里愣是没来一个客人。坐在投入一腔热情和大笔金钱,如今空空荡荡的茶艺馆里,段云松实话实说。电视台做的节目就叫:《忆苦思甜名噪京城,五福茶馆生不逢时》。片子的结尾是夜晚,段云松独自开车消失在街上。他理解画外旁白大意是:段云松驾着他的一叶小舟驶入黑夜,在茫茫商海中,没人知道他的明天会怎样。
曾闻酒醉杀名马,惟恐茶香错最知。茶,真是能让人沉下心来静上一会儿,感觉很清静,静心益智。能静下心来看自己,看窗外的世界,并懂得怎样忍耐和等待,这正是许多人年轻时所欠缺的。
随着自己不断的学习,段云松的眼界开阔了。他在送妹妹去美国求学时,敏感地意识到:消费是需要引导的,不能让消费者等你,你得主动去为他们创造消费品和消费环境。他发现,在北京麦当劳、肯德基的分店几乎无所不在,眼看着他们的分店一家家地建起来,还净在些繁华热闹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很有实力,他们的经营与服务为大家认同。这样客观上起到了“强迫消费”的作用。段云松认为自己虽没人家财大气粗,但也得造“势”。他与谭波在五福开办茶艺班,先是免费培训学员,后来提供开办茶馆的技术和经验教训。在他们的带动下,北京陆陆续续开了20多家茶馆。段云松想,光劝别人来投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不如自己起示范作用。他想到做到,1997年夏天,他在最困难的时候,在繁华的阜成门开了第二家五福分店,他想给人一种感觉,这家茶艺馆的生意一定不错,段云松是挣了钱的,否则怎么会开第二家店呢?多一家,就可以多吸引一些没来过茶艺馆的人,另外还可吸引一些有钱人来投资这个行业。光靠五福一家不能形成一个市场,市场是需要很多人共同培育的。
投资商来了,北京一家大公司出资60%与他合建了“福丽特茶城”,北京街头多了“茗人茶艺馆”等同类茶馆。茶艺市场在1997年底开始启动了!段云松等到了这一天。到2001年,北京已开办有400家茶馆。
段云松想到过失败,他首先认为自己有年轻的资本,还有对自己眼光和判断的自信,是对市场长远的分析使他选择了茶馆这一在中国有5000年历史的古老文化来经营,他坚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2000年底,知道五福茶艺馆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眼下,五福茶艺馆有300多个会员,他们成了固定客人,除享受打折优惠外,茶艺馆为每人特制专用的紫砂壶,替他们存茶……
段云松在2001年又做了几件大事,段云松建起了第一家茶艺表演队,代培茶艺小姐,搞茶叶茶具批发,提供开茶艺店的种种服务,又筹办北京第一所茶艺学校……
后来,记者问同龄的段云松:“您现在是不是还问,‘我明年的今天干什么?’”
“问还是会常问。”段云松说。“但不同的是,我清楚自己明天要什么、干什么。在30岁时,就能找到自己乐意干一辈子的事,你知道吗?这不光让我觉得庆幸,而且是幸福,这比挣了一大笔钱还让我满足!”
第一家手工饺子馆、第一家怀旧餐馆、第一家现代茶艺馆等数项第一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奇迹而津津乐道;而茶艺的“第一”则多达十几项,其中“第一个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的商家,免费帮助别人开茶艺馆,免费咨询、免费培训人员”这一项,让人们对他的眼光和胸怀叹为观止。
有一句广告语叫做:“因为我不是第一,所以更加努力。”而段云松却毫不谦虚地说:“因为我是第一,所以更加努力。”他还把这句话印在茶艺馆的宣传册上。作为市场的领跑者,在市场中摔打了十几年的段云松时刻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感,他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对企业的管理,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定位自己、定位事业。
“志在云间”、“指点江山”是段云松办公室里的两幅宇,他的野心锋芒尽露。
“我从不避讳与人谈自己的经历、 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梦想。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留一点辉煌给自己。”段云松说,“你有多少钱这并不重要,如果有什么事你是第一个去做的,比如提起北京的茶艺馆,人们都会说是我第一个做的,这样才有意义。”
对即将走上创业道路的年轻人来说,段云松认为,有三点应注意:
一是成功的公式。从前人们所说的“勤奋加上机遇等于成功”并不全面,除了勤奋和机遇,坚持不懈的毅力非常重要。
第二,有志的年轻人不要盲目出国。不要认为出国镀金回来就如何了,没心的人到哪里都是庸人,只要你有信念,有恒心,成功并不难。
第三,把眼光放得远些。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又不容易成功的事情。想到了就要去做,不怕慢,就怕站。
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呢?段云松认为,社会发展到今天,成功的标准已经非常宽泛了,人生价值的取向也呈多元化,只要你按照你的理想去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对社会又有益,那么你至少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采访结束时,段云松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他到王府饭店办事,没想到前来给他拎包的竟是十年前那个笑他的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