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曾有过二宫金次郎铜像
说到日殖时期大连的铜像,最先想到的是三个,一个是在大广场的大岛都督的铜像,一个是位于星海公园的满铁总裁后藤的铜像,还有一个在电气公园,因为建起了外务大臣小村的铜像,所以公园也改称为小村公园。
除了以上的铜像以外,还有一些上半身铜像(也称胸像),关于这些胸像将在另外的博文中介绍。这里想提及的是曾立在各个小学校的铜像,人物的名字叫二宫金次郎。
二宫金次郎1787年生于相模栢山村(现小田原市),幼年时期,家乡曾遭受水灾,金次郎边劳动边读书,解救了苦难的家庭。后来接受村里的委任,为家乡改革和复兴农业做出了贡献。随之名传四方,被江户幕府的元老看中,成为幕府的臣下。自1854年以来,一直埋头于农村的复兴事业,尤其在土建业方面才能非凡。因为他的丰富的农业知识和优秀的人格,得到了众人的拥戴。
明治44年(1911年)6月,日本文部省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二宫金次郎》,是明治时代的宣扬道德的代表歌曲之一。歌词的大意如下:
上山砍柴 草绳编鞋
帮助父母 照顾兄弟
兄弟和睦 孝顺父母
榜样是二宫金次郎
不辞辛苦 辛勤劳动
夜班归来 苦心读书
百忙之中 不忘学习
榜样是二宫金次郎
宝贵家业 懂得珍惜
东西再小 不能糟蹋
立身处世 拯救世人
榜样是二宫金次郎
二宫金次郎(尊称为二宫尊德)不仅在实务上有建树,而且留下许多道德格言。其中著名的是他做人的七条训诫。
1
至誠---至诚就是真心,一生之路唯实行真诚,尊德思想和生活态度都需贯彻真诚。
2
勤労---真有勤奋劳动才有劳动成果。人在劳动中增长智慧,充实自己。
3
分度---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自己的收入范围,过与身份相符的生活。
4
推譲---通过节约,为家族和子孙积蓄财富,为他人和社会捐助资财。这样的生活才会带来幸福,才算尊德。
5
積小為大---连续不断的微小努力,也会发展到大的收获。如果对小事漫不经心,也不会成就大事。
6
一円融合---世上的一切都互联互动,最后得出结果。比如植物的成长和水,温度,土壤,日光,养分,二氧化碳都有关系,只有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植物健壮成长。人的成长也是这个道理。
二宫金次郎铜像的诞生:据说1910年铸造师冈崎雪声最初制作了背着木柴的铜像,后来得到了明治天皇的赏识。接着出自铜器制造者的商魂,融进了新的传说。二宫金次郎铜像建立的开端是在1932年至33年间。那时日本政府和国民上下总动员进入战争突入状态,为了培养忠君意识和发扬国威,在小学课本里就开始以“教育敕语”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在这种背景下,金次郎的勤勉和俭约精神被国策利用,铜像相继在小学校建起。
一位在大连念过小学的日本人说,他所在的常盘小学也有金次郎的铜像。铜像立在北校舍和礼堂间的第二运动场的一侧,铜像的周围绿树成荫。学期末的班级合影,也都以铜像做背景。
铜像建立的高潮是在昭和10年至15年(1935年—1940年间)。1941年9月,因为战局恶化,军需物资不足,国家发布了《金属类回收令》。寺院里的佛具和吊锺,家庭用的锅盆炉鼎,甚至近次郎的铜像也不例外,都被征用做了枪炮的材料。
听说金次郎的铜像被摧毁,但石像留下很多。因为战争和国策,金次郎的铜像也经历了荣枯盛衰。对金次郎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贬褒不一,战时中的“奢侈是大敌”转化为战后的“消费是美德”。金次郎的节俭存钱也被大胆运用资金积累财富的意识所代替。可多数人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浪费资源是不能容忍的。
战争中遍及各小学的二宫金次郎的铜像无情被摧毁,校园里似乎变得清冷和荒凉,像是倒下了一座精神支柱。战后等待回国的日本人重新见到了二宫金次郎的形象,那是在1946年。日本政府发行的一元纸币换掉了武将的头像,印上了二宫金次郎(二宫尊德)的头像。曾在旧满洲和大连生活过的日本人,手里捏着新纸币,想起了旧日学校的铜像,重温了二宫金次郎的勤勉与勤俭,孝顺与报德的故事后,立志从脚下开始,重建家园。
题外话,铜像中的二宫金次郎手中拿的书,有人说是《论语》,也有人说是《大学》,众说纷纭。还有人说走路看书危险,所以后来又出现了坐着看书的铜像。




12/2/2013 5:37:27 P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