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名著《10》葫芦虫具的挑选与保养
(2010-07-24 20:11:19)
标签:
葫芦艺术感悟北京手盘葫芦杂谈 |
十 葫芦虫具的挑选与保养
(一) 挑选
既然葫芦虫具有实用和观赏两重价值,那么挑选葫芦也就应该从这两面三刀个角度来考虑。作为一般玩好者来说,应该侧重于前一种作用;对于财大气粗的玩家或爱葫芦成癖者来说,重点考虑后一种作用于。
所 谓“实用”,就是联系自己所畜养的鸣虫的种类,选择适当的葫芦,以利鸣虫的生长和发音。前面已经介绍,葫芦有很多种类,选型不同,内部构造也有差别,而这 些都是与鸣虫的种类相联系的。比如说棒子葫芦是专用畜养蝈蝈的虫具,其粗细长短,是与蝈蝈较大的体形相关的,而且它的长圆形的筒式构造,能够使蝈蝈的鸣声 发生强烈的共鸣,使鸣声变得更为优美动听;蝈蝈葫芦的瓢盖及铜胆,也都是根据蝈蝈的鸣声特点而设计配置的。如果用蟋蟀葫芦畜养蟋蟀,就无法充分发挥其鸣声 物特点。同样地,用蝈蝈葫芦畜养蟋蟀,不便会贻笑大方,甚至难以使蟋蟀正常地生长,葫芦与鸣虫之间的这种联系,并不什么人凭空臆想出来的,它是历代玩虫者 实际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因此,选择葫芦首先要“对路”。
实用的第二个含义是要结实耐用。古人曾提出挑选葫芦虫具的四字原则, 曰:“紫、润、坚、厚”。后两个字就是指的结实耐用。虽然孔夫子曾经把葫芦说成是无用之物,但作为虫具的葫芦,历来是很贵的。有不说清代的一个上品葫芦需 “数十金锗能买到,即使现在一个很普通的葫芦,亦需几十元乃至上百元方可到的。对于一般玩虫者来说,有这样的价钱买来的葫芦,也应该算作“奢侈品”了。所 以,葫芦的结实耐用不容忽视。一般来说,葫芦愈厚愈结实。挑选时应该用食指探入葫芦熟得愈透愈结实,尚未熟透的葫芦晒干后也许比较厚,但不坚固。检验的方 法是,当年采摘的葫芦,色愈黄熟得愈透,色淡甚至发白者就没熟透。另外可以用手指敲一敲葫芦,如发音清脆明亮,似有金属之声,便是熟透结实的葫芦;苦发音 沉闷,甚至有“扑、扑”之声,便不结实。还可以用直观的方法,若发现葫芦表皮细密,光洁度高,以指甲掐无痕,便是好货;表皮结构松散,暗淡无光,一掐即有 凹陷,便为劣品。最后,紧握葫芦,若稍一用力,即有变形,乃到内壁“劈啪”作响,肯定不坚固;反之,即为熟透佳品。
若从审美的角度挑选葫芦,要求 就更高了。在首先要实用的前提下,不同中类的葫芦虫具尚有各自的要求,但大略言之,不在乎形与色两端。形即葫芦的造型,要求周正而匀称,给人以美的感觉。 不论本长葫芦还是是范制葫芦,各个部位都要端正无偏斜。如从上部看,口很圆;从底部看,腹部的外形也要呈圆形;从侧面看,葫芦两侧的外形曲线要对称;脖要 正、底部圆或平,脐眼要处在底部的最中央,匀称主要指葫芦的口、脖、腹三者的粗细要协调,比例要恰如其分。另外口、盖的配置,大小厚薄应与葫芦体相匹配。 一般来说,范制葫芦因属人工所至,较易达到这些要求,而大长葫芦能符合这些要求的则极少。
葫芦的皮色极其重要,“四字原则”中的“紫润”就职对此 而言的;事实上,葫芦器为人宠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葫芦具有独特的色泽,洋溢着一股清新的自然之气,给人以古朴、凝重的审美感觉。葫芦的本色是黄,随 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由浅入深,由黄变红,由红变紫。真正达到“紫润”的葫芦,除了人工做老之外,是玩好者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把玩摩娑的结果。所以愈是皮 色发紫的葫芦,证明它的历史愈长,愈能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价值也愈高。不过,真正自然变紫的葫芦除博物馆作为艺术品收藏外,民间并不多见;即使用,也 是当作古董买卖,谁也舍不得用来畜养鸣虫,实用价值已基本上不存在了。
紫色葫芦有真假之别,要注意区分。有人利用人们认为葫芦虫具愈紫愈古,愈古 愈好的心理,故意做老,即使新葫芦加以染色后也可以变得色如蒸栗,古色古香,几能以乱真,所以要善于识别。二者的区别在于,自然变紫的葫芦既紫且润,即前 人所说的“紫润”;做老的葫芦虽紫却不润。“润”是旨葫芦表面的光泽,均匀柔和,感觉舒迁,似乎是从葫芦表皮内部散发出来的。做老的葫芦虽能做出假色,却 没有这种内含的润光;即使有光泽,也是核桃油涂抹而成,光线生硬刺眼,一看即各是外加的浮光。其次可以从葫芦的内壁来判断。自然变紫的葫芦因年代久远,内 壁较为陈旧,呈浅灰色;做老的葫芦一般是以紫色浸泡而成,内壁虽新却也象表皮一样发经紫,浸染的痕迹非常明显。第三自然变紫的葫芦是人把玩日久而成,所以 抚摩愈多的地方,色泽愈重,如范制葫芦的花纹图案等凸起处;染色葫芦恰恰相反,凸起部分的颜色因长期磨擦而变浅,凹陷部位的颜色反而要深。如将上述三点结 合考虑,基本可以分辨出紫葫芦的真假。葫芦虫具做老是很普遍的现象,售者做老当然不是从审美角度来考虑的,而是为了蒙骗人以求巨值。内行的葫芦玩家对做老 葫芦十分反感,厌其虚假,恨其做作。他们认为玩赏葫芦犹如道家练功,日久自然功成,而玩赏的意趣也就含蕴在箕不懈的“修练”之中;如果人工做假,自欺欺 人,反倒失去了玩赏的本意。不过大部分玩好者都没有这样高的境界,无非人云亦云,明知假货,偏要炫耀于人,那就别当别论了。
在市场上所能见到的葫 芦虫具,颜色能够达到“紫润”者毕竟极少,况且价格极昂,一般玩赏者根本买不起。最多者颜色发黄,稍有深浅之别。当年葫芦色愈重熟得愈好,几年之后就能玩 出“古色”来;色较浅者熟得不太透,以后变色的速度也比较慢。作为一般爱好者,只要葫芦表皮光洁无瑕,颜色发黄,即可视为佳品,没有必要在色浅重上讲究太 多;更不该存在愈古愈好的想法,因为从实用的角度看,毕竟新葫芦的使用寿命更长。
对开范制、火烩、砑花等用特殊工艺制作的葫芦,主要看各人的兴 趣,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只人制作粗细,无大毛病,可按照实用的美观的原则各取所爱。不过这里应该提醒,当选择火绘葫芦时要特别注意质地的优劣,尤其在购 买器身布满火绘花纹图案的葫芦时更需格外小心。根据一般规律,凡是葫芦体满布火绘花纹(如常见的云龙纹、牡丹纹等)者,有层多有伤残或黑斑,甚至有挖补修 整,只要被火绘声绘色的焦痕所覆盖,不易发觉。但只细心察看,总可以发现其中的破绽。
(二) 收藏与保养
葫芦虫具比较娇贵,要注意保养收藏,只要保养得当,不但经久耐用,而且会进一步增加它的审美价值。
葫 芦的质地松软,但干后却又变得很脆,尤其是使用多年的老葫芦,纤维质老化,极易破碎。因此在使用、存放时都要格外小心。玩虫者为了保护葫芦,喜欢缝制一个 葫芦套,将葫芦装入套中。曾见几具晚清官模葫芦,不但葫芦上好,葫芦套也十分精致,同样算得上一件工艺品。早年在葫芦套多用丝绸缝制,有的中间还夹着棉 花,上绣精美的花纹,颇厚实,套口有丝绳束紧;近年多用丝绒布缝制,或用毛线编织而成。罩的形状要与葫芦的造型相配,高度稍大于葫芦的高度,系上口后能将 蒙心一起紧紧扎住。葫芦罩一可保温,二可保护葫芦表皮不被磕碰,三防葫芦盖脱落。使用葫芦时要轻拿放,不要与硬物、利器相碰,揣入怀中时要注意是否放在了 实处,存放时不可;置于高处或平滑的地方。葫芦的精口一般还要特制小匣,中设海绵锦缎。平时要将其置于干燥通风之处,夏天多雨季应经拿出平见见太阳。当发 现葫芦受潮而发霉,要迅速放在太阳下暴晒,擦去葫芦上的霉斑,以核桃油涂抹浸润,再置于干燥处。为保证通风,可将葫芦盖拿下,与葫芦分别存放。
葫 芦易为虫蛀。养虫过后应将葫芦内的残食及粪便清理出业,保持内部清洁。根据经验,经过煮沸的葫芦较少生虫,可能是经过灭菌消毒的缘故。有人为了防虫,在葫 芦内放入樟脑丸等异味很浓的药物,结果发现来年养虫易致虫死亡,看来此法不可取。前面曾介绍葫芦内放入几粒花椒,防虫效果很好;下次畜虫前用农茶水涮过, 对虫不会有不良影响,大家不妨一试。
葫芦无论使用还是收藏期间,都应该经常把玩摩挲,或以细布擦拭。据有经验者说,手上愈有汗愈好,这样可使汗水 浸入皮下,葫芦的色泽会变得更重。以布擦拭前,可先涂一层核桃油或牙膏,浸润一时,然后用力擦之。布不宜太粗,以毛织物最好。如此日积月累,葫芦的光对便 会变得愈加光润可爱。
精口葫芦被玩家视为珍宝,除精心保养收藏,一般不轻囫示人,唯恐稍有闪失,有所损伤。据说某君有一上佳官模,倍加珍惜,偶予 人观赏,必先令正襟危坐,然后小心翼翼拿出,待客人牢牢接住,方肯撒手。客人看时,此君一面呆咛再四,一百以双手作出接物状,以防葫芦万一坠下,能随时接 住也:玩家们对葫芦之珍家,于此可见一班!
(三) 葫芦“做老”的方法
葫芦器所以受人青睐,除了它天然的质地、巧妙的造型之外,还在于它 的色泽能给人以独特的美感。葫芦器经过年深日久的摩娑,由黄变红、由红变紫、年代愈久,色泽愈深,能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故宫保存的葫芦蒜头瓶,专家们 誉为“色如蒸栗,莹彻照人”,十分讨人喜爱。葫芦虫具亦十分讲究色泽,色愈深者,证明年代愈久,共价愈昂。于是有人便在这上面打主意,想出了种种“做老” 的方法。“做老”是古董业里的一句行话,说白了就是作伪,将赝品经过加工,在外观上给人以“古”的假象,以求高价。如将伪造的青铜器用特制的溶液腐蚀,再 埋入地下,经过一段时间,器皿表面锈迹斑斑,俨然千年古物;将石器放在烈日下暴晒,再浇上开水,造成表面的裂纹。所以“做老”并不单指色泽,色当“做老” 只是其中之一项。葫芦的表面泽本为黄色,为什么年深日久,颜色会变深,甚至变成绛紫色呢?其实是手上的汗渍及污物侵入表皮内,再加日光照射所致。玩赏者要 得到中意的色泽,单靠天然变化要花很长时间,而人为“做老”,则事半功倍,所需时间很短,而效果甚佳。不过这些方法一般为古董商所垄断,玩赏者不易得到。 现介绍几种,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1.日光照射
此法很简单,将葫芦虫具放在日光下直接照晒,一年四季也不要收,风吹雨淋,时间越久,颜色越深。要注意经常转动葫芦,使各面均匀着光,否则各面色泽的深浅不会不同,出现“阴阳面”或者“大花脸”。
2.茶煮
这 是一个传统的方法。即将葫芦入入极浓的红茶水中浸泡或者煮沸,茶色侵入皮内,葫芦的色泽就会变深。葫芦愈老,皮质愈硬,浸泡或煮的时间就愈长。不过用此法 “做老”葫芦多显棕色。经过笔者试发现,用儿茶煮的效果要比用红茶好,颜色更重,显紫红色。然后再涂上牙膏,用柔软的纱布搓磨。
3.高锰酸钾溶液或废显影液浸泡
葫芦放入溶液后要不停地翻动,浸泡的时间要看效果而定。
用2、3两法“做第”时,注意液体要多一些,能将葫芦全部没入液中,否则各面着色公不均匀。另外,此法做成的葫芦颜色发乌,待其干后要以布蘸油反复磨擦,打出亮光来。
4.核桃仁“做老”
用蒸熟的核桃仁反复涂擦葫芦表面,待葫芦体吸足了油,就会由里往外红,速度比日光法较为快,效果最好,其最大的特点是色泽自然,光洁度高。不过所需时间要比2、3两法长得多。
5.油炸法
此 法效果最快,但要求技术熟练,较难掌握。其法:将食油烧到一定的温度,将葫芦放入热油中,时间的长短要视油的温度而定,时间愈长,色泽越重;温度愈高,速 度愈快。此法有两点不足:一是温度太高会把葫芦炸糊,二是发掌握不好,色调不易均匀。所以这里要注意将油烧到一定温度时,把火熄灭再放葫芦;另外油多放一 此,能使葫芦一下子没入其中各面同时受热。不能象煎油饼一样,煎了这面煎那面,这样热必造成受热不均,着色不匀。
除第四种方法外,用其他几种方式“做老”,都应在葫芦虫具上口、盖之前进行,否则便会对口盖造成损伤。如果已上口盖,则要先用热水将口盖烫下,然后可进行。
(一) 挑选
既然葫芦虫具有实用和观赏两重价值,那么挑选葫芦也就应该从这两面三刀个角度来考虑。作为一般玩好者来说,应该侧重于前一种作用;对于财大气粗的玩家或爱葫芦成癖者来说,重点考虑后一种作用于。
所 谓“实用”,就是联系自己所畜养的鸣虫的种类,选择适当的葫芦,以利鸣虫的生长和发音。前面已经介绍,葫芦有很多种类,选型不同,内部构造也有差别,而这 些都是与鸣虫的种类相联系的。比如说棒子葫芦是专用畜养蝈蝈的虫具,其粗细长短,是与蝈蝈较大的体形相关的,而且它的长圆形的筒式构造,能够使蝈蝈的鸣声 发生强烈的共鸣,使鸣声变得更为优美动听;蝈蝈葫芦的瓢盖及铜胆,也都是根据蝈蝈的鸣声特点而设计配置的。如果用蟋蟀葫芦畜养蟋蟀,就无法充分发挥其鸣声 物特点。同样地,用蝈蝈葫芦畜养蟋蟀,不便会贻笑大方,甚至难以使蟋蟀正常地生长,葫芦与鸣虫之间的这种联系,并不什么人凭空臆想出来的,它是历代玩虫者 实际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因此,选择葫芦首先要“对路”。
实用的第二个含义是要结实耐用。古人曾提出挑选葫芦虫具的四字原则, 曰:“紫、润、坚、厚”。后两个字就是指的结实耐用。虽然孔夫子曾经把葫芦说成是无用之物,但作为虫具的葫芦,历来是很贵的。有不说清代的一个上品葫芦需 “数十金锗能买到,即使现在一个很普通的葫芦,亦需几十元乃至上百元方可到的。对于一般玩虫者来说,有这样的价钱买来的葫芦,也应该算作“奢侈品”了。所 以,葫芦的结实耐用不容忽视。一般来说,葫芦愈厚愈结实。挑选时应该用食指探入葫芦熟得愈透愈结实,尚未熟透的葫芦晒干后也许比较厚,但不坚固。检验的方 法是,当年采摘的葫芦,色愈黄熟得愈透,色淡甚至发白者就没熟透。另外可以用手指敲一敲葫芦,如发音清脆明亮,似有金属之声,便是熟透结实的葫芦;苦发音 沉闷,甚至有“扑、扑”之声,便不结实。还可以用直观的方法,若发现葫芦表皮细密,光洁度高,以指甲掐无痕,便是好货;表皮结构松散,暗淡无光,一掐即有 凹陷,便为劣品。最后,紧握葫芦,若稍一用力,即有变形,乃到内壁“劈啪”作响,肯定不坚固;反之,即为熟透佳品。
若从审美的角度挑选葫芦,要求 就更高了。在首先要实用的前提下,不同中类的葫芦虫具尚有各自的要求,但大略言之,不在乎形与色两端。形即葫芦的造型,要求周正而匀称,给人以美的感觉。 不论本长葫芦还是是范制葫芦,各个部位都要端正无偏斜。如从上部看,口很圆;从底部看,腹部的外形也要呈圆形;从侧面看,葫芦两侧的外形曲线要对称;脖要 正、底部圆或平,脐眼要处在底部的最中央,匀称主要指葫芦的口、脖、腹三者的粗细要协调,比例要恰如其分。另外口、盖的配置,大小厚薄应与葫芦体相匹配。 一般来说,范制葫芦因属人工所至,较易达到这些要求,而大长葫芦能符合这些要求的则极少。
葫芦的皮色极其重要,“四字原则”中的“紫润”就职对此 而言的;事实上,葫芦器为人宠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葫芦具有独特的色泽,洋溢着一股清新的自然之气,给人以古朴、凝重的审美感觉。葫芦的本色是黄,随 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由浅入深,由黄变红,由红变紫。真正达到“紫润”的葫芦,除了人工做老之外,是玩好者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把玩摩娑的结果。所以愈是皮 色发紫的葫芦,证明它的历史愈长,愈能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价值也愈高。不过,真正自然变紫的葫芦除博物馆作为艺术品收藏外,民间并不多见;即使用,也 是当作古董买卖,谁也舍不得用来畜养鸣虫,实用价值已基本上不存在了。
紫色葫芦有真假之别,要注意区分。有人利用人们认为葫芦虫具愈紫愈古,愈古 愈好的心理,故意做老,即使新葫芦加以染色后也可以变得色如蒸栗,古色古香,几能以乱真,所以要善于识别。二者的区别在于,自然变紫的葫芦既紫且润,即前 人所说的“紫润”;做老的葫芦虽紫却不润。“润”是旨葫芦表面的光泽,均匀柔和,感觉舒迁,似乎是从葫芦表皮内部散发出来的。做老的葫芦虽能做出假色,却 没有这种内含的润光;即使有光泽,也是核桃油涂抹而成,光线生硬刺眼,一看即各是外加的浮光。其次可以从葫芦的内壁来判断。自然变紫的葫芦因年代久远,内 壁较为陈旧,呈浅灰色;做老的葫芦一般是以紫色浸泡而成,内壁虽新却也象表皮一样发经紫,浸染的痕迹非常明显。第三自然变紫的葫芦是人把玩日久而成,所以 抚摩愈多的地方,色泽愈重,如范制葫芦的花纹图案等凸起处;染色葫芦恰恰相反,凸起部分的颜色因长期磨擦而变浅,凹陷部位的颜色反而要深。如将上述三点结 合考虑,基本可以分辨出紫葫芦的真假。葫芦虫具做老是很普遍的现象,售者做老当然不是从审美角度来考虑的,而是为了蒙骗人以求巨值。内行的葫芦玩家对做老 葫芦十分反感,厌其虚假,恨其做作。他们认为玩赏葫芦犹如道家练功,日久自然功成,而玩赏的意趣也就含蕴在箕不懈的“修练”之中;如果人工做假,自欺欺 人,反倒失去了玩赏的本意。不过大部分玩好者都没有这样高的境界,无非人云亦云,明知假货,偏要炫耀于人,那就别当别论了。
在市场上所能见到的葫 芦虫具,颜色能够达到“紫润”者毕竟极少,况且价格极昂,一般玩赏者根本买不起。最多者颜色发黄,稍有深浅之别。当年葫芦色愈重熟得愈好,几年之后就能玩 出“古色”来;色较浅者熟得不太透,以后变色的速度也比较慢。作为一般爱好者,只要葫芦表皮光洁无瑕,颜色发黄,即可视为佳品,没有必要在色浅重上讲究太 多;更不该存在愈古愈好的想法,因为从实用的角度看,毕竟新葫芦的使用寿命更长。
对开范制、火烩、砑花等用特殊工艺制作的葫芦,主要看各人的兴 趣,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只人制作粗细,无大毛病,可按照实用的美观的原则各取所爱。不过这里应该提醒,当选择火绘葫芦时要特别注意质地的优劣,尤其在购 买器身布满火绘花纹图案的葫芦时更需格外小心。根据一般规律,凡是葫芦体满布火绘花纹(如常见的云龙纹、牡丹纹等)者,有层多有伤残或黑斑,甚至有挖补修 整,只要被火绘声绘色的焦痕所覆盖,不易发觉。但只细心察看,总可以发现其中的破绽。
(二) 收藏与保养
葫芦虫具比较娇贵,要注意保养收藏,只要保养得当,不但经久耐用,而且会进一步增加它的审美价值。
葫 芦的质地松软,但干后却又变得很脆,尤其是使用多年的老葫芦,纤维质老化,极易破碎。因此在使用、存放时都要格外小心。玩虫者为了保护葫芦,喜欢缝制一个 葫芦套,将葫芦装入套中。曾见几具晚清官模葫芦,不但葫芦上好,葫芦套也十分精致,同样算得上一件工艺品。早年在葫芦套多用丝绸缝制,有的中间还夹着棉 花,上绣精美的花纹,颇厚实,套口有丝绳束紧;近年多用丝绒布缝制,或用毛线编织而成。罩的形状要与葫芦的造型相配,高度稍大于葫芦的高度,系上口后能将 蒙心一起紧紧扎住。葫芦罩一可保温,二可保护葫芦表皮不被磕碰,三防葫芦盖脱落。使用葫芦时要轻拿放,不要与硬物、利器相碰,揣入怀中时要注意是否放在了 实处,存放时不可;置于高处或平滑的地方。葫芦的精口一般还要特制小匣,中设海绵锦缎。平时要将其置于干燥通风之处,夏天多雨季应经拿出平见见太阳。当发 现葫芦受潮而发霉,要迅速放在太阳下暴晒,擦去葫芦上的霉斑,以核桃油涂抹浸润,再置于干燥处。为保证通风,可将葫芦盖拿下,与葫芦分别存放。
葫 芦易为虫蛀。养虫过后应将葫芦内的残食及粪便清理出业,保持内部清洁。根据经验,经过煮沸的葫芦较少生虫,可能是经过灭菌消毒的缘故。有人为了防虫,在葫 芦内放入樟脑丸等异味很浓的药物,结果发现来年养虫易致虫死亡,看来此法不可取。前面曾介绍葫芦内放入几粒花椒,防虫效果很好;下次畜虫前用农茶水涮过, 对虫不会有不良影响,大家不妨一试。
葫芦无论使用还是收藏期间,都应该经常把玩摩挲,或以细布擦拭。据有经验者说,手上愈有汗愈好,这样可使汗水 浸入皮下,葫芦的色泽会变得更重。以布擦拭前,可先涂一层核桃油或牙膏,浸润一时,然后用力擦之。布不宜太粗,以毛织物最好。如此日积月累,葫芦的光对便 会变得愈加光润可爱。
精口葫芦被玩家视为珍宝,除精心保养收藏,一般不轻囫示人,唯恐稍有闪失,有所损伤。据说某君有一上佳官模,倍加珍惜,偶予 人观赏,必先令正襟危坐,然后小心翼翼拿出,待客人牢牢接住,方肯撒手。客人看时,此君一面呆咛再四,一百以双手作出接物状,以防葫芦万一坠下,能随时接 住也:玩家们对葫芦之珍家,于此可见一班!
(三) 葫芦“做老”的方法
葫芦器所以受人青睐,除了它天然的质地、巧妙的造型之外,还在于它 的色泽能给人以独特的美感。葫芦器经过年深日久的摩娑,由黄变红、由红变紫、年代愈久,色泽愈深,能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故宫保存的葫芦蒜头瓶,专家们 誉为“色如蒸栗,莹彻照人”,十分讨人喜爱。葫芦虫具亦十分讲究色泽,色愈深者,证明年代愈久,共价愈昂。于是有人便在这上面打主意,想出了种种“做老” 的方法。“做老”是古董业里的一句行话,说白了就是作伪,将赝品经过加工,在外观上给人以“古”的假象,以求高价。如将伪造的青铜器用特制的溶液腐蚀,再 埋入地下,经过一段时间,器皿表面锈迹斑斑,俨然千年古物;将石器放在烈日下暴晒,再浇上开水,造成表面的裂纹。所以“做老”并不单指色泽,色当“做老” 只是其中之一项。葫芦的表面泽本为黄色,为什么年深日久,颜色会变深,甚至变成绛紫色呢?其实是手上的汗渍及污物侵入表皮内,再加日光照射所致。玩赏者要 得到中意的色泽,单靠天然变化要花很长时间,而人为“做老”,则事半功倍,所需时间很短,而效果甚佳。不过这些方法一般为古董商所垄断,玩赏者不易得到。 现介绍几种,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1.日光照射
此法很简单,将葫芦虫具放在日光下直接照晒,一年四季也不要收,风吹雨淋,时间越久,颜色越深。要注意经常转动葫芦,使各面均匀着光,否则各面色泽的深浅不会不同,出现“阴阳面”或者“大花脸”。
2.茶煮
这 是一个传统的方法。即将葫芦入入极浓的红茶水中浸泡或者煮沸,茶色侵入皮内,葫芦的色泽就会变深。葫芦愈老,皮质愈硬,浸泡或煮的时间就愈长。不过用此法 “做老”葫芦多显棕色。经过笔者试发现,用儿茶煮的效果要比用红茶好,颜色更重,显紫红色。然后再涂上牙膏,用柔软的纱布搓磨。
3.高锰酸钾溶液或废显影液浸泡
葫芦放入溶液后要不停地翻动,浸泡的时间要看效果而定。
用2、3两法“做第”时,注意液体要多一些,能将葫芦全部没入液中,否则各面着色公不均匀。另外,此法做成的葫芦颜色发乌,待其干后要以布蘸油反复磨擦,打出亮光来。
4.核桃仁“做老”
用蒸熟的核桃仁反复涂擦葫芦表面,待葫芦体吸足了油,就会由里往外红,速度比日光法较为快,效果最好,其最大的特点是色泽自然,光洁度高。不过所需时间要比2、3两法长得多。
5.油炸法
此 法效果最快,但要求技术熟练,较难掌握。其法:将食油烧到一定的温度,将葫芦放入热油中,时间的长短要视油的温度而定,时间愈长,色泽越重;温度愈高,速 度愈快。此法有两点不足:一是温度太高会把葫芦炸糊,二是发掌握不好,色调不易均匀。所以这里要注意将油烧到一定温度时,把火熄灭再放葫芦;另外油多放一 此,能使葫芦一下子没入其中各面同时受热。不能象煎油饼一样,煎了这面煎那面,这样热必造成受热不均,着色不匀。
除第四种方法外,用其他几种方式“做老”,都应在葫芦虫具上口、盖之前进行,否则便会对口盖造成损伤。如果已上口盖,则要先用热水将口盖烫下,然后可进行。
后一篇:葫芦名著《11》咏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