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大关口楚长城遗址是缯关还是楚长城核查建议致国家文物局

标签:
方城县缯关楚长城楚方城在老河口航拍楚国的荆山老河口清华简楚居老河口阴郢五十里楚国丹阳老河口 |
关于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南阳市方城县《大关口楚长城遗址》2024 8 2
到底是缯国缯关还是楚国楚方城楚长城严重问题核查建议致国家文物局
尊敬的国家文物局:近日研究发现方城县大关口楚长城遗址存在严重问题特致信汇报。
参看大关口楚长城简介:大关口楚长城遗址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独树镇中信庄村。东边为黄石山西麓擂鼓台、北岭头、尖山诸峰,西边为伏牛山东麓的对门山、旗杆山、香布袋山诸峰,东西山峰并列,两山夹峙,形成隘道,地势十分险要,称为大关口。战国时期,楚国为与中原诸国争锋,在其最北边界方城山一带依山筑塞,修筑长城,扩充基地 ,作为进退之据 。楚时修筑的长城名为“楚方城”,后方城县名由此而得。公元前656年,齐国伐楚,两军相遇郾城召陵,楚派大夫屈完前往齐军军营谈判,以“楚国以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固守,迫使齐国打消了伐楚计划,订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方城”一词从此正式出现在重要历史典籍中屈完所说的“方城”即指方城山修筑的“楚方城”,楚方城从此成为楚国北境上的一道重要屏障。《淮南子•坠形篇》把方城与太汾、崤阪、井陉、句注、居庸等关口并列,合称为“天下之九塞”。大关口一带的楚长城结构独特有南北两道城墙并列,北城墙长810米,南城墙长640米,南北城墙相距250-380米,墙体残高1.5-3米底部宽10米顶部宽1.5米,南城墙北侧有7个土台,面积均为12米见方,似为城堡遗迹,西侧也有两道土城墙,全长 约400米,城址附近出土过战国铜戈,铜镞等。楚长城的修筑比秦长城早400多年,楚长城的连线至少比秦长城早了半个多世纪,因而被称为“中国长城之父”,在楚长城绵延600多里的区间里,方城一段楚长城以其修筑最早,战略地位最为重要而闻名于世。整个城墙遗迹,西部垒墙为固,东部连山相接,南北城墙为两道防线配置,完全是军事要塞体制。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综合人工智能AI《发现楚国的方城不可能在远离汉水的南阳方城证据》,及方城县历史沿革、古缯国历史演变,研究发现远离汉水300里的南阳方城县与以汉水为池的楚方城城池防御功能完全不符外,缯国”缯关”古地名与公元前567年莒国灭缯、被鲁国兼并、后分属韩魏秦,夏、商、周、春秋、战国的系列证据证明历史上的南阳市方城县从未属于楚国,所以即不是楚国的楚方城也不是楚长城,研究认为南阳市方城县的城寨遗址,只符合缯国之关的缯关的“关名和历史记载。研究发现方城县政府网关于方城县大关口遗址是楚长城遗址缺乏山水、地理、历史证据,存在与楚国楚方城历史记载完全不符的严重问题?
楚方城是中国的长城之祖是长城研究专家的共识。所以关于中国长城之祖在哪儿的问题是中国历史、中国长城研究史、关系到楚国历史文化上的天大的大事儿,绝对不能张冠李戴,更是来不得半点的虚假马虎和出现一点错误?
为真正对《左传》《史记》有明确记载的楚方城、楚长城和楚文化、楚国历史负责,特别建议国家文物局与中国长城学会,迅速组成联合调查的核查专班,对南阳市方城县大关口楚长城遗址的历史归属地、遗址地确切名称,文保单位名称等,予以认真核实、彻查考证和重新论定。
@中国文博
参考《南阳市方城县人民政府网》大关口楚长城简介截图:
建议人:湖北省老河口市 李敦彦(卧马先生)
邮箱:937401519@
qq.com
2024年8月2日
附录:2017年致信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