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楚居》大揭谜系列之“屈紃”不是人名
是楚国丹阳早期地名 图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http://img.bbs.cnhubei.com/forum/201509/10/232722ukkmkepkk5o0h8k1.jpg是楚国丹阳 图" TITLE="清华简《楚居》大揭谜系列之“屈紃”不是人 是楚国丹阳 图" />
清华简《楚居》“鄀国盗牛”故事中有“屈紃”一词,彻查“屈紃”一词古今历史,发现不管是地名、人名或词语等都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首次出现。清华简《楚居》的原文是:“至酓绎与屈紃,使若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内尸,抵今曰夕,夕必夜”。
因为屈姓是楚国贵族中屈景邵三大姓氏之一,“屈紃”的出现是关系到“屈姓”的源头问题,所以至从2008年清华简《楚居》面世以来,“屈紃”一词格外引人关注,尽管这样关于清华简《楚居》中的“屈紃”到底是人名还是地名,至今还是难以定论?也因为,清华简《楚居》中的“至酓绎与屈紃”句很接近白话文,按照今天的行文方式看“屈紃”给人的印象是很象个人名,所以至今把“屈紃”当人名理解的居多。
综合研究“鄀国盗牛”故事中与“屈紃”前后句及相关联词句,和被尊为屈姓得姓名之祖的屈瑕出现年代的先后顺序后,发现“屈紃”应该不是个人名,反复梳理认为“屈紃”是地名更符合“鄀国盗牛”故事也更有道理。
最早把“屈紃”理解成人名的,是以清华大学清华简的整理者李学勤教授2010年发表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09JZD0042)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项目课题“古代简牍保护与整理研究”(2010BAK67814)的阶段性成果的“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的观点为主,李学勤教授把“屈紃”解读为人名外,还硬把“若”字当“鄀”解读并把“鄀嗌”也当人名解读,说“鄀嗌当系都人”,把关于盘庚的“及之盘”的“盘”解读为“泮”,隈山是騩山、把“京宗”解读为荆山之首景山,还有“乔山”是“骄山”、夷屯是丹阳、汌水是均水等观点,除了“汌水”是“均水”符合靠近鄀国淅川的丹淅水系算靠谱外,象隈山是騩山、京宗是荆山、乔山是骄山似的“指鹿为马”随意改变清华简《楚居》原文,这样的解读是很难叫任何人接受和认可的。
在考古论证问题上,没有专家不专家之分,凭的是依据,讲的是道理。既然引经据典就要拿出没有疑问的证据来。象要证明“孔子适楚”是从淅川走的,拿出《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有这样的证据,没有人不相信或再去怀疑的。
尽管李学勤也说了“至于京宗,我怀疑与景山有关,是否如此,自然有待进一步论证”等谦虚的话,因为李学勤是清华大学清华简的整理者,有权威专家等学术带头人的很多头衔,李学勤的这些先入为主的观点,自然会直接影响很多业界专家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方向,把不少研究学者都往沟里带。因为李学勤的如此引导,很快就有了“隈山”是蒉山,在蓝田县境;说“穴穷”是镐京,在西安市西;说“乔山”是峣山,在蓝田县与商州区之间;“爰陂”即原陂;“汌水”即灌水,今赤水河;“方山”即华山;“盘”即蕃,“京宗”即郑荆,皆在华县境;“哉水”即兹水,今灞河;“屈”即冢,今商州区境;“都”即上都,在洛河、丹江上游;“夷屯”是丹阳今商州区境的周宏伟的“楚源关中说”。
《襄阳日报》2014年11月05日姚守亮的“楚祖鬻熊里籍在襄阳”,“丹阳”在湖北南漳县城一带,襄阳市西北郊的古邓国就与鬻熊、熊绎所居之“丹阳”毗邻。硬说上古汉语中的“京”可通“荆”,说“京宗”在荆山、方山在万山等等五花八门的指鹿为马的观点出笼。
他们也都不查查荆山跟盘庚有啥关系?看到这么多很大名头的项目名称,就知道国家历史文化领域对清华简研究的重视程度。而李学勤却带了指鹿为马似的研究清华简的头儿?这不仅仅是“屈紃”是不是人、“京宗”在不在荆山景山、“乔山”是“骄山”等人名地名的小问题,是关系到如何正确研究和解读清华简《楚居》等相关学术研究的大方向的专家导向问题?象李学勤这样指鹿为马似的随意曲解研究清华简的学术引导,这种很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极不认真的做法,只能使清华简研究脱离学术本质离楚国真实的历史真相越来越远。
李学勤在论文说:“从简文看,屈紃是和熊绎并列的楚人首领,于史无考”。李学勤也分析了:“楚国后来的屈氏,据《楚辞·离骚》王逸注,源于楚武王子屈瑕,食采于屈,因以为氏,时代要晚得多”的观点。估计他没认真的研究“食采于屈”的意思,食采于屈的“屈”指的是“屈地”。如果“屈紃”是人的话,那屈氏后人更不可能忘记比屈瑕长三百对岁的老祖宗“屈紃”,屈氏后人更不可能不尊“屈紃”而尊晚于“屈紃”的屈瑕为屈氏得姓之祖了?楚武王也不能就因为有一个屈紃的屈姓人了就把儿子封为屈姓的?
李学勤的“屈紃是和熊绎并列的楚人首领”说,直接把“屈紃”当成人理解了。虽然李学勤自己也承认“于史无考”了,还是武断提出屈紃是和熊绎并列的楚人首领观点。分析清华简《楚居》这段文字,发现李学勤的这个观点即缺乏证据也前后矛盾。既然屈紃是和熊绎并列的楚人首领,那可是位高权位重的重量级人物,不可能只留下一个“屈紃”就从楚国历史和楚国贵族首领里消失了?这样就于史无考了根本不可能?
另外如果“屈紃”是能够和熊绎并列的楚人首领的话,那这个“屈紃”就毫无疑问是楚国屈景邵三大贵族里屈姓家族元老级的始祖和老祖宗了,因为同在公元前1042年的熊绎时代的“屈紃”比楚武王时代所封的“屈瑕”早了341年了,这是有历史证据的。
“屈紃”一个人从楚国贵族历史中消失很正常,但是三百四十多年的楚国历史中,从“屈紃”到“屈瑕”间没有一点关于“屈姓”及后人的任何消息,从“屈紃”开始屈姓象是三百多年断代集体都消失了,这就很不正常了?
如果有关于“屈”族犯法戾罪满门操斩的话,有绝后断带的可能这还差不多?所以“屈氏”的集体消失很异常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从“屈瑕”被封屈姓开始,虽然屈瑕壮年自缢,屈原投江都基本没有影响到屈姓后代多少,屈姓后人照样是屈重、屈完、屈原、屈匄繁衍传承了2700多年至今。
带着诸多疑问,不管是人名还是地名,决定从每个字的文字本源开始查原因,按照传统的方式,一步步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熊绎在清华简《楚居》中是叫“酓绎”,历代楚君都称“酓”这个没有任何疑问。
本字“与”与,篆文http://www.6e6.org/img/xiao/12529.gif是楚国丹阳 图" />,表示用食勺为别人添食。
合并字“與”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添食、给予。與,篆文http://www.6e6.org/img/xiao/12535.gif是楚国丹阳 图" />。
“与”字《正字通》解释早期主要意思是给与、赠与、赐与,通作“与”。后来才逐渐演变为结交、加入、跟、和、等意思。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又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也是多音字。
“与”的通假字“举”字與,篆书跟与近似,以“与”做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众人参与。举,篆文http://www.6e6.org/img/xiao/8861.gif是楚国丹阳 图" />。
因为清华简《楚居》中“与屈紃”的“与”字出现在楚悼王楚肃王时期的战国,属于“与”字演变发展过程的早期,所以清华简《楚居》中的“与屈紃”应该以“给予和赐予”和通假字“举”解读为准确。
屈字姓氏以外,有弯曲、不坚持、不情愿、屈辱的意思,屈的本义是“离开住处,在户外半蹲着翘着屁股排泄”。
紃(xún)本义是;细带;饰履的圆形饰带,就是鞋带儿。(绦子);古通“循”。
屈和紃组合,如果是人名的话,估计没有人会以鞋带命名的?所以通常“屈紃”只能以地名理解了。
按照汉字的造字的基本法则,多数字都是在本字的基础上会意、形声等再组合造出来的,在很多本字解释里,经常会看到如“凡川之属皆从川”一类的解释。“屈紃”的“紃”字就是根据本字川演变出来的字,所以带有“川”字笔画的“紃”字一定是跟川有关系的。
川,早期甲骨文http://www.6e6.org/img/xiao/1797.gif是楚国丹阳 图" />承续晚期甲骨文字形。川是山谷间陡峭地带窄浅的湍急水流,河是开阔地带深广的舒缓水流(即,川是较小的河,是河的上游;河是较大的川,是川的下游)。
在造字时代,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 ;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 ;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
;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
,最大的河的叫“江”。《说文解字》的川是贯穿通流水也。凡川之属皆从川。
在彻查汉字演变过程后整体看“熊绎与屈紃”意思,解读以汉字本解读就完全不一样了。“熊绎与屈紃”的“屈紃”虽然是没有历史记载的,但熊绎接受周成王五十里子男之田的丹阳封地的“赐予”是天下皆知的,不管是“与”和“举”都有明确出处。
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记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及楚武王云:“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等。这是“与”字跟“熊绎接受周成王五十里丹阳封地”的赐予直接有关。
以早期“与”和通假字“举”来解读“熊绎与屈紃”与后文连上,就是说:“熊绎将周成王所赐封的五十里丹阳,和众人一起把占卜祭祀的“嗌卜”从“屈紃”地搬迁到“夷屯”,并新建了嗌卜祭祀的“楩室”等。
这样解读“熊绎与屈紃”就顺理成章了,不管是主语谓语宾语、时间、地点、人物,还是前因后果都不缺了。所以“只要找到与丹水、丹阳、屈紃地等与五十里丹阳封地地理特征的相关证据,不仅能证明“屈紃”是地名,更能证明“屈紃”是楚国丹阳封地的别称,是对丹阳封地地理特征的准确概括。
先把文字的解读正确,这只是一方面,最终能够找到“屈紃”地才是问题的关键。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是把“屈紃”当人名理解的,直到2015年9月初,在实地考察“王洞”遗址半年后,发现老河口洪山咀“王洞”遗址地冥冥之中感觉和清华简《楚居》中“穴穷”和楚王鬻熊(穴酓)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某种关系,通过对“与屈紃”等字的演变过程的重新解读,认真分析“鄀国盗牛”故事中“屈紃”句前后语句之间的相互关系,联想起曾经去过的神秘石洞“王洞”遗址地地处在山谷盆地的底部,王洞旁的王洞村、王姓贵族血统的高贵来历,联想到王洞一路曲折如带南流到汉江的丹水渡槽河水系,王洞又丹水以北是标准的丹阳之地,联想到同在渡槽河水系疑似屈姓宗庙的屈湾屈家殿也在丹水以北,联想到王洞在楚长城下,二劈山分水岭以西的二十多公里狭长山川,等一系列因素后才开始对“屈紃”有新的认识,开始完全否定“屈紃”是人名的看法。
参看:发现清华简《楚居》楚始祖季连鬻熊降生的“穴穷”地“楚王洞”遗址 图文链接:http://bbs.cnhubei.com/thread-3814373-1-1.html
就这样我们在无意中在老河口市,即找到了跟“王洞”有关的“屈”地,也找到了曲折如带从堰寨山“王洞”一直流到汉江杨家堤绵延五十里的丹水渡槽河水系的“紃”水,河如渡槽的“渡槽河”这名称也很形象,从一个侧面证明“屈地”型如渡槽似”紃“的细带特征,这些都是证明“屈紃”地存在的最有力证据。
并且在老河口找到“穴穷(王洞遗址)、“屈紃”(丹水渡槽河水系)、汌水(四河淤)、福丘(老人坑)、夷屯(二劈山寨)、发渐(东、西王土沟)、旁屽(付家寨阴都遗址)、乔多(乔沟、乔庄)、宵(肖湾)、大(窝窝城遗址)、疆浧(古城遗址)等,敬请关注:2015清华简《楚居》大揭谜系列文章。
属我有幸,在到“王洞”以前,所有需要认识了解的楚长城、丹淅水、屈家殿等地都一一去过,不然,就是天才的小说家也不会想到,“屈地”跟“王洞”的关系,不会想到“屈紃”竟是“楚国丹阳地”的代名词,不会想到因楚王曾经屈居过王洞洞穴才有屈身之地的“屈地”原由,想到鬻熊因诞生或长期居住王洞穴地才叫的“穴酓”,因为是楚人祖地,所以才有楚武王封赏屈瑕的“屈瑕封地”,才有只有屈瑕才有资格叫的“屈家殿”。
老河口市居然有这么多即与楚国丹阳和早期历史相符的古遗址地,又与清华简《楚居》地相符的遗址地,这是我完全没有预想到的事情,这些发现虽然看似偶然其实存在着必然,因为是真实也是唯一,但绝对不可能做假和巧合,无巧不成书的巧,那只是文人笔下忽悠人的借口和说辞,天下的巧事儿是有很多,象这样三千年的事儿都巧合到一起的不是哪儿都能够巧合得上和巧合得了的。
估计是我们运气好,才遇到这样的还事,综合分析:“屈紃”地疑是老河口“王洞遗址地”丹水渡槽河水系的五十里丹阳地,是楚国“丹阳”早期的地名。对错与否,欢迎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批评指正为盼!
2015年9月10日于老河口卧马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