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路218:寻找龙门所关长城遗迹》
龙门所关,就是龙门所镇。位于河北赤城县。明代长城龙门所关是当年明代宣府镇北路防线的核心军堡驻地,它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关隘,而是通过北路长城与唐代“锁阳关”叠加在同一座山口的千年要塞。
镇因关而设,关随镇而得名。“龙门所镇”明代“龙门守御千户所”的治所,当地百姓亦习称“龙门所关”。明宣德六年(1431年)筑堡设百户所,次年升千户所,隶龙门卫,与独石口、镇安堡等共同构成宣府镇下的长城北路防线。明代外长城自延庆白河堡入赤城,经后城—姚家湾—龙门所—镇安堡—独石口一线,青平楼口、锁阳关等隘口均归龙门所守御范围。明代长城龙门所关成为当年宣府镇北路防线的核心军堡之一。
围绕着“龙门所关”,当地百姓口耳相传着三段最响亮的故事。第一,唐代名将樊梨花“锁阳关大捷”的故事,后编为《樊梨花与锁阳关》讲的就是“女帅孕期再出山,磁铁阵斩妖将,移山退海救君王”的巾帼传奇,既是地方民间对“锁阳关”历史的浪漫附会,也是赤城县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故事之一。第二,明筑“龙门所”军城借用了“老龙门”的名气。当登上“锁阳关”望北,见两道山崖对峙如阙,便说“此真龙门也!”
首批戍兵原隶“龙门卫后所”,他们把老部队番号带进新城,从此“龙门所”取代旧址“李家庄”地名。为求吉利,工匠们把瓮城门基下埋了13枚铜钱,上刻“鱼龙变化”四字。相传谁若挖到此铜钱,必能金榜题名。明清时期,龙门所城真的考出9位进士和23位举人,百姓更信“龙门”其灵验。第三,长城脚下雨神传说。在龙门所关西侧有“黑龙池”,水色墨绿,旱涝不溢不涸。每逢大旱时节,村民把池水舀一瓢带回村里,洒在田地,三日内必降甘霖。有人曾见雾中“白练”自池直升天空,状如龙吸水一般,雨天则闻池底隐隐若雷鸣。清代守关把总在此建座“龙王庙”,香火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唐代的“梨花点将”到明代的“龙门化鲤”,再到民间的“黑龙行雨”,赤城龙门所关不仅是一段石砌长城,更是一部叠压了千年边塞记忆中的“立体传说带”。
2025年7月19日,作者走进龙门所镇,古城墙只余西侧与南侧两段遗址,但古城内豆腐坊是一家挨一家。当地水硬而甜,做出的豆腐“托手中晃而不散,置汤内久煮不碎”,成为方圆百里独有的味觉。每逢集市,四乡八村仍像赶庙会一样涌向龙门所古城。据作坊老人介绍说“当地的豆腐香味与当地的长城一样,在龙门所持续飘香了六百余年”。走进守城护城后裔的胡女士的家里,一堵墙千疮百孔满是沧桑。她说“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每个小洞洞里都是鸟窝。父亲生前,就像自家的院墙一样爱护这堵墙,如果没有父辈们的精心呵护,这堵墙早就被拆没了”。手抚残墙,指尖触到的不止是风化的砖屑,更是六百余年前的体温,那些守关人把名字留在了风雨里,却把安宁留给了后人们。
许之丰摄影2025年7月19日记录于河北赤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