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西藏墨脱

(2024-07-19 13:19:55)
标签:

许之丰摄影

新闻摄影

记录历史

历史

图片

分类: 纪实摄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


      西藏自治区的墨脱县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也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中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这个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被誉为“人间最后一片净土”。


       墨脱县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下游,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山高谷深,山峦起伏,地势险峻,森林广布,境内地面溪河与山川相呼应,呈树枝状分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墨脱县东、西、北三面环绕着高山,雅鲁藏布江自北向南穿过全境,形成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势,县北部为岗日嘎布山脉,西部和西北部属喜马拉雅山脉高山地段,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河谷地段。


         墨脱县的地理特征显著,拥有雅鲁藏布大峡谷主体段,这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墨脱的自然景观包括壮丽的雪山、茂密的热带雨林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墨脱县城海拔不高,但路途却是高海拔,最高地段位于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南脚处,海拔一般在4000至5000米左右,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7米,山顶常年积雪,山势陡峭。最低地段为雅鲁藏布江出口处巴昔卡,海拔154米,平均海拔1200米。尤其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更形成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大峡谷。


       墨脱拥有“五最一秘”的独特资源优势,即最优越的气候条件,最丰富的林业资源,最原始美丽的旅游资源,最充沛的水利资源,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神秘独特的门珞文化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并存的典型立体气候带,有“一天经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特色,为世界屋脊的低谷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大氧吧。


        墨脱衣藏语中音为“莲花圣地米林”,墨脱县的主要居民包括门巴族和珞巴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黑白照片为公路建成通车前,行驶在墨脱马道上是“背夫”与骡马运输队。出行基本就是步行和骑马,跨江溜索道。2013年10月31日,全长117公里,跨越六条断裂带的西藏墨脱公路建成通车,让墨脱县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


       2024年6月22日作者与好友王立森、秦海涛、张俊杰等好友一起走进秘境墨脱。特别提示墨脱之路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地处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加之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充沛,故水系较发达,河网稠密,出露的地层比较复杂,尤其是夏季土质松软,经常出现道路塌方等事故。为避免道路挫车,进出墨脱单进双出方式,就是单日进入双日出行的方式。这里是祖国的边境线,不要忘记携带身份证与边防证。图为大美西藏墨脱。


       
许之丰摄影2024年6月23日记录于西藏墨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