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的元大都古城墙》
元大都就是现今北京城的最初,元朝时期的古城墙就位于北京城北三环和北四环之间,西起明光村,向北经过学知桥,向东到芍药居附近,横贯海淀区和朝阳区。七百余年的土城墙至今保存完好,城外侧的一条小河贯穿始终,它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古城墙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非常具有中国宋、元时期为特征的建筑布局和结构,这里从古至今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沧桑。
其实在元朝历史上忽必烈在迁大都城之前,因皇位之争,在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境内修建了一座都城,称为上都城。到了后来元武宗海山的时候,又在今天河北张北县境内修建了一座都城,也就是中都城,所以元朝有大都、中都、上都三座所谓的都城,称为元朝时期的三都城。
元大都城的营建,是蒙元政权取得决定性胜利后而营建的一座都城,是元代初年由刘秉忠等人,遵循《周礼·冬官考工记》关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帝京规制的规划思想,于元世祖至元年间规划完成的。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改用京北和京西众多泉水汇集于高梁河,再经海子而注入漕渠,曾一度使江南的粮食与物资直达大都城中,因而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嘉奖。
至元四年(约1267年)开始动工,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但是,由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诏令规定,迁入大都新城必须以富有者和任官职者为先,结果大量平民百姓只得依旧留在中都旧城。
从大都平面图看当年的元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相当于唐长安城面积的五分之三。元大都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据考古发掘证实,大都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克通州后,随即进逼大都(今北京),八月初二,明大将军徐达率军至元大都齐化门,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历史上被称之为“大都之战”,占据元都,从此元朝遂亡。占领大都城后的明军对大都城进行了改建,放弃了北部城区,将北城墙南移约五里,另筑新墙,从而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于是北部元代土城墙便成为遗址保存至今。
虽然元大都北城垣虽被废弃,但并未被拆除,而是仍然起到拱卫城池的作用。直至嘉靖朝俺答之变时,在土城(尤其是改名“德胜门外土关”的健德门附近)仍有明军驻守。明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的北京故宫,并将北京城南墙南移二里,原元大都南城垣亦未完全拆除,已经被剥蚀为数座土丘,乃至清朝,大都南城垣遗迹已完全消失。黑白图为1969年出土照片为元大都和义门遗址。
在原有的古城墙遗址上改建了“蓟门烟树”碑,是古城墙最西端的起点,碑文保留清乾隆御笔题词,象征着古城北京发展的早期阶段。“鞍缰盛世”雕塑,象征着元朝时期被称为马背上得天下,以高大雄伟、栩栩如生的骏马雕塑紧扣主题,表现蒙古人当年策马征战天下的恢弘气势。还有“元城新象”、“大都鼎盛”、“龙泽鱼跃”等等历史故事。
元大都土城墙现存北段与西段城墙遗迹,以及当年的护城河。这里已被开辟成元大都遗址公园,全长十余公里,是北京市城区内最长的带状遗址土城墙,集历史遗迹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休闲游览于一体。沿着原汁原味的古城墙可以步行,领略和浏览古人留下的自然风光,特别是在春季护城河两岸鲜花盛开,已成为北京城一景。
许之丰摄影2024年4月30日记录于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