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鼓浪屿》
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的一座岛屿。在南宋时期称“五龙屿”,因岛西南有一海蚀岩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自明朝雅化为今名称“鼓浪屿”。岛内面积1.87平方公里的全步行方式被称为“步行岛”。
最早鼓浪屿原是个渺无人烟的绿洲,又称逗园沙洲地。直到宋元时期才有人迹,逐步形成半渔半耕的村落,有“圆沙洲”的名称,明时始用“鼓浪屿”名称。岛上多为半渔半农经济,最初的房屋也多是十分简陋的民房。
1650年郑成功在鼓浪屿日光岩安营扎寨,操练水师,留下了逗寨门、逗水操台、逗拂净泉等遗址。明末,陈示京随鲁王由海入岛,协助郑成功起义抗清,其墓葬于鸡母山。
1841年8月,英政府舰队攻战鼓浪屿,设炮台于山顶控制厦门。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国签定《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此后,英、美、西班牙三国相继在鼓浪屿设领事馆,创办教堂、学校、医院、洋行。1902年,中国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签定了《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被列强正式明确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挪威、瑞典、菲律宾等国都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创办教堂、学校、医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独占鼓浪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鼓浪屿回到厦门人民手中,从此结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历史。
在鼓浪屿岛上建筑有70%左右是20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除外国人及华侨建筑外,本地军民也纷纷造屋盖房。有些本地的名人、富商,往往请外国的设计师设计图纸,或者套用现成的图纸,或者模仿周围的房屋形式,建造的住宅往往规模宏大,装修艳丽,做工亦很讲究。
现如今的鼓浪屿岛上海礁嶙峋,岸线迤逦,山峦叠翠,峰岩跌宕,鼓浪屿以建筑为表,音乐为魂。已成为拥有人文景观、建筑景观、艺术与风景旅游、历史与音乐等多种精晶荟萃的著名岛屿。
许之丰摄影2024年2月21日记录于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