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威海刘公岛

标签:
许之丰摄影新闻摄影记录历史旅游图片 |
分类: 纪实摄影 |










《踏上威海刘公岛》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口,岛面积3.15平方公里。为中国东部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历史上在这里曾发生诸多海上战事,特别是甲午战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
岛上居民传说:昔年有南船遇风,漂泊该岛,几濒于危。岛鲜人烟,遇老夫老母刘姓者搭救,并以食馈船上人,老人旋而不见。船人以为神仙,因感其救生之恩,遂为之立庙祭祀,称刘公庙。《威海卫志》记载,岛上有刘公、刘母祠,“瓦屋数楹,泥塑双像”。
据出土文物考证,在战国时,刘公岛上就有人居住。岛上人文景观丰富独特,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下至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和海岸炮台阵地。
北洋水师遗址,刘公岛地处黄海北端,“疏峰拱秀,砥柱中流”,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共扼渤海咽喉。清光绪十年(1884年),北洋水师进驻,并建设海军基地。北洋舰队编成,丁汝昌为提督,拥有战舰22艘,另有练舰、鱼雷艇等20余艘。同时开始修建北洋海军的指挥机关提督署及海岸炮台、铁码头、船坞、弹药库等军事设施,至光绪十七年相继竣工。
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分水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水师在刘公岛外海面与日军激战数日,损失惨重,退守港湾。陆战清军再败,刘公岛遂成孤岛。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港湾内北洋舰队发动8次进攻,均被击退。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师拼死抗争25个昼夜,最后在舰队洋员和主降将领胁迫下拒降自杀,刘公岛落入敌手。
刘公岛经过日军占领时期(1895至1898),英国租借时期(1898至1930),日军第二次占领时期(1937至1945)及国人自管时期(1945至今),北洋水师的设施虽有部分改变,但多数保存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刘公岛一直是军事禁区。1985年4月,刘公岛正式对外开放,岛上历史遗址逐步交由地方管理,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景观资源。至2002年底,开放礼仪、威海清军防务设备沙盘、北洋海军、北洋海军将领群像、军舰模型、威海之战、文物展、丁汝昌殉难处、甲午战争研究所等历史展厅。
2023年10月13日,作者在海鸥的陪伴下乘坐渡轮踏上这座具有诸多历史故事的刘公岛。岛上峰峦起伏,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许之丰摄影2023年10月13日记录于威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