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坎儿井》
吐鲁番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从西汉时期起至今的2000多年中,吐鲁番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从而使其成为广袤荒漠中的一片绿洲,使得吐鲁番地区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要道,并在该地区呈现出多元文化传承与并存的格局。
吐鲁番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吐鲁番盆地的古代劳动人民为了适应干旱少雨的地理环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利用地形创造了坎儿井。作为一种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承载了吐鲁番独特的文化。
吐鲁番年龄最大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井。吐尔,维吾尔语,烽火台之意。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1520年挖成,至今已473岁。图为2019年7月27日作者走进吐鲁番坎儿井。
许之丰摄影2019年7月27日记录于新疆吐鲁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