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路:万里长城之阳关》
万里长城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为西汉置关,阳关和玉门关都是通往西域的门户,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隋唐时期废弃后,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戍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今日的阳关,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委婉的代名词,今天的阳关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如图新装修一新的影视城在此招揽过往的游客。
许之丰摄影2019年10月1日记录于甘肃敦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