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路:万里长城灵武段》
宁夏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灵武在古时灵州所在地,它一直是中原王朝驻守西北边关的战略要地,因军事防御所需,秦、汉、隋、明四朝统治者都曾在灵州修筑过长城,并在这里驻军守卫,移民屯退。灵武境内的长城,又以明长城保存最为完好和气势雄伟。
灵武境内的明长城自西向东横贯于临河镇、宁东镇,出马家滩镇进入盐池县境内,历史上一直被称为“河东墙”,又称“东大边”或“横城大边”。它西起横城堡黄河岸边,犹如一条巨龙,饮水于黄河,穿沙海,跨丘陵、过草原,昂首东去绵延伏于辽阔的鄂尔多斯台地之上,是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线。
灵武明长城,建成于公元1474年,西起横城北黄河岸边,向东南绵延,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古堡等地穿越市境,经盐池城至陕西定边周台子乡,全长约200余公里,灵武境内长45公里。据史料记载,灵武境内曾修过两道长城,一为隋长城、一为明长城,全部就地取材,用黄土夯筑而成。
修筑河东墙,使长城形成两条道路,一为长城顶部,可供五匹马并行,守望、巡逻的士兵常年在长城顶部道路上往来,食物、军械也在顶部运行。二是长城内侧又建成一条交通大道,因有军队驻守、巡逻,行旅及货物有了安全保障,所以这条大道商旅往返络绎不绝。据史书记载:“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七、八月产,由这条大道运往花马池的麦豆达26000石之多,其运输量之大,实为少见。”长城内侧大道的修筑,客观上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明代是我国修筑长城规模最大的朝代之一,也是最后一个朝代。河东墙在建筑工程技术上有很大进步,在土地平坦的地带,在城墙外挑挖取土,后形成宽大的壕沟,墙体愈显高竣,即使兵临城下也无法接近墙身。内侧挖土后则又形成宽大边路。逢山内部堑山筑墙,外部取土,增加墙体高度。部分险段用红柳、芨芨草铺使,用木骨拉引,黄土版夯而实,坚固异常。时至今日仍然显示着古老灵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图为2020年9月13日的万里长城灵武段。
许之丰摄影2020年9月13日记录于银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