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今天的影像:写信时代的邮政》
那个年代还没有手机,年前年后给亲朋好友们最好的问候就是写信,寄给他们新年的祝福。然而这个时期的邮政局也是最为忙碌的阶段,作者两次走进中国最大的信函分拣运输中心,北京市邮政中心局,记录邮政局人工分拣信函的过程。图为1996年1月11日《工人日报》标题为“辛苦了,首都‘鸿雁’”和1996年12月31日标题为“信{山}高耸
奈何{愚公}”的历史照片。
“辛苦了,首都‘鸿雁’”北京邮政中心局承担着进出和经转北京的各类邮件分拣、封发和运输的任务。岁末年初,是他们最繁忙的季节,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为保证邮件的安全送达,职工们毫无怨言。
图1、1995年12月20日这一天,信函分拣的日处理量达687万件,突破了历史最高纪录。
图2、包裹车间的老工人于永进,今年58岁了。跟年轻人较起劲来,他从不服输。
图3、寒冬腊月,这位叫纪旭的小伙子还穿背心,干得多欢啊。
“信{山}高耸
奈何{愚公}”北京邮政中心局分拣信函的数量又达到一个创纪录的高峰:全天共分拣信函732万件。
今年信函高峰期来得早、来得猛,且来量不均。身为全国最大的信函分拣运输中心,北京邮政中心局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和冲击。全中心局的800多名分拣员昼夜奋战,使他们“当班邮件当班净”、“不积压、不滚存”、“在信函分拣员的字典里没有‘剩信’二字”的誓言再次充分得到了证实。
据了解,该局近年来平均每天要处理三四百万件的信函,平均每个分拣员每天要分拣两万多件。“邮件似生命,时限抵万金”,正是他们的辛勤劳作使我们的每一封信都及时地到达亲友手中。上图:她叫郭琳,自来到平常进口科分拣信件,一坐就是11年,已累计分栋信函上亿封。下图:分拣员们正在忙碌地分信。本报记者董迎春
许之丰报道
自古以来“邮”与“政”紧密相连,在华夏文明五千年文明史中,“邮”的首要功能是“通政”。邮政业尤其是快递业飞速发展的进程,见证了国家发展的历史巨变。据了解,中国快递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成长壮大,我国快递业务量超过400亿件,已经是1988年153万件的2600多倍。图为1996年12月20日北京市邮政中心局信函分拣运输中心的照片记录。
许之丰摄影2021年1月31日记录于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