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1年6月6日,走进万里长城喜峰口关。旅游作为国内主要产业之是一,越来越火爆。然而,一些地方对珍贵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的破坏却令人忧虑。日前,记者在明长城喜峰口附近看到,这里的水下长城再见天日后,竟成了捕鱼者的天地。水下长城的城门被捕鱼者煮饭的炊烟熏黑了;地上长城脚下散落的几家小吃店,与古长城的韵味格格不入。这不得不令人疾呼:请珍惜前人留下的瑰宝,珍惜我们的旅游资源!
能让人看得上眼的,似乎只有长城脚下的影片“鬼子来了”外景地。

重见天日的水下长城门下成了捕鱼人栖身的临时居所。小窝棚却是用明长城砖砌成的,城门上檐已被炊烟熏黑。

田淑红自小长在长城脚下,她说:现在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少了。不知道是人们旅游的热情降温了,还是由于当地的资源遭到破坏而失去了吸引力。

饱含历史韵味的古长城被一座小吃店打上了“现代”的烙印。

《回顾今天的影像:古长城在叹息》
回顾2001年6月6日,走进万里长城喜峰口关。旅游作为国内主要产业之是一,越来越火爆。然而,一些地方对珍贵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的破坏却令人忧虑。日前,记者在明长城喜峰口附近看到,这里的水下长城再见天日后,竟成了捕鱼者的天地。水下长城的城门被捕鱼者煮饭的炊烟熏黑了;地上长城脚下散落的几家小吃店,与古长城的韵味格格不入。这不得不令人疾呼:请珍惜前人留下的瑰宝,珍惜我们的旅游资源!
喜峰口关,原在唐朝之前称卢龙塞,左右高崖对峙,地形险要。因传说古代有父子失散已久,终于此处相逢,故俗名“喜逢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修建潘家口水库,喜峰口关口低洼处长城被库区水淹没,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水下长城。这一部分长城随水位变化而显露真容,喜峰口的交通要道的地位也就随之彻底消失。
重见天日的水下长城门下成了捕鱼人栖身的临时居所。小窝棚却是用明长城砖砌成的,城门上檐已被炊烟熏黑。
能让人看得上眼的,似乎只有长城脚下的影片“鬼子来了”外景地。
饱含历史韵味的古长城被一座小吃店打上了“现代”的烙印。
田淑红自小长在长城脚下,她说:现在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少了。不知道是人们旅游的热情降温了,还是由于当地的资源遭到破坏而失去了吸引力。
此文刊登在工人日报2001年7月9日一版。
许之丰摄影2020年6月6日记录于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