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整理汇编)

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教学心得 |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磨练,自己慢慢掌握了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工作中渐渐驾轻就熟起来,我感受最深的是,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我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尽可能从他们身上找到闪光点予以肯定强化,每个孩子都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他们在我带的班级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我自己努力做到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由原来的“站着说话”变成了“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流,我由刚开始的拼命压制、吓唬到现在的鼓励、欣赏,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觉得快乐,愿意听老师的话。我自己也深深喜欢上了每一个活泼可爱个性鲜明的孩子。
我曾经带过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孩子,他个头高,口齿不清,基本上没有学习能力。家长送他入学,也是希望他能识几个字,融入一个集体在小伙伴中间快乐一些。刚入我们班,小伙伴们对他又好奇又惧怕,一些家长甚至都提出抗议说,这样的人怎么能上学?肯定影响别的的孩子学习。后来时间稍长,小朋友们发现他脾气好,学习一塌糊涂,有些同学不愿意和他来往,更有一些同学从内心深处看不起他,甚至常取笑他。这个同学常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座位上发呆。看到这种情况,我认真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个同学的优点:我发现这个同学心肠好,虽然人高马大却从来不欺负小同学;他喜欢帮助别人,周围的同学没有带学具,他总是很快把自己的借给同学;值日的时候他总是干最重的活——倒垃圾,一个人用桶从楼下提水——这以前可是需要两个人来抬的;他学习非常认真,上课总是认真听讲,虽然他基础不好,但是从来不拖欠作业。学生看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老师的影响的,孩子们也是非常善良的,听了我的话,同学们重新认识了他,接纳了他。
怎样做才是欣赏学生呢?
欣赏其实并不难。你要想表扬一个学生,总是会找到他的闪光点。教师对学生的欣赏,不同于家长的溺爱,教师的爱,包含着鼓励、期望和要求,在教师欣赏的眼光中,孩子们会变得快乐、自信和向上。
不可否认严厉批评中也的确含有对学生的热爱。但欣赏中的热爱是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爱!能够“良言一句三冬暖”,为什么要“恶语伤人六月寒”呢?孩子们的个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我们静心去随时寻找、捕捉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以此使它成为由差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转折点,你就会发现,奇迹就在你的眼光里诞生!人们常说:“心中有鲜花,遍地是鲜花;心中有佛,遍地是佛。”就是这个道理。
我想每个人都喜欢被欣赏的吧,我也不例外,不管是面对领导、同事或家人,还是面对社会,能得到肯定与表扬,都会让我感到一种特有的成就感,也更激励着我工作的进步和生活的继续。所以我想,学生应该也是需要被欣赏的。一个孩子让我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去发现原本不是非常出色的孩子的闪光点。
很喜欢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既然看物是这样的,看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每天面对着三十多个学生,如果能用欣赏的眼光来看每个孩子,你就会觉得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学生在老师欣赏的眼光中,在充满信任的肯定中,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我们班有个比较调皮的男生名叫军军,平时都不怎么用心,下课又爱玩,但是我发现这个孩子特别聪明,而且他的语音语调很棒。一天早读,我走进教室,发现许多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正认真地读着课文,而他呢,到这个位置上走走,到那个同学那看看。当时,我非常生气,恨不得马上走到他面前狠狠说一顿。走了一半,我停下了脚步,仔细一想,孩子的父亲很严厉,动不动就是打啊骂啊,我不能再用这种硬的方式去对待他。于是,我装作没看见,在巡视的过程中,我来到他的身边,微笑着说:“军军,老师真想听你读书。”开始,他可能觉得很奇怪,没为什么老师突然要听自己读书,显得有些难为情,当他看到大家都在看他时,就毫不犹豫地端起书来开始读。声音很清脆很响亮,并且语音语调读得很好。我继续巡视着教室,当我转了一圈,再回到他的面前,他已经完全投入到读书中了。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还会碰到许多教育的难题。但是我相信:只要我拥有对学生的爱,拥有对事业的执着,就一定能走好,走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周末,朋友小聚,就听到她们抱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笨到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又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倒还都挺像模像样的!”惊奇替代了鄙薄。偶然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我豁然领悟:其实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学生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欣赏学生,是教师从事教学的金钥匙,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长处,那即是他成才的方向。教师要“目中有人”,争做伯乐。时刻牢记陶行知先生的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欣赏学生是关键。”所以我们不应吝惜激励性评价语:“你真棒!你还能做得更好!其实你什么都能做好!”……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欣赏我”,“老师在期待我”。 |
作为一个老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多欣赏学生的优点,不能抓住学生的缺点不放。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记得去年暑假在镇教委搞的读书会上曾经学过《搞好团结》一文,刘邦的三个“吾不如”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联系到我们教育教学,这就要求每一个老师应该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使每个学生都各得其所,尽力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班集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由于某些调皮学生的打闹或者是违反班规校纪,而守着全班同学对其恶语交加,甚至是拳打脚踢,目的是为了杀鸡给猴看,其实我们的班老师却忽视致命的一点,那就是这样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尊严。因为人最宝贵的是尊严,没有了尊严也就没有了脸。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不能不尊重学生。所以老师的这种做法当时可能会把学生“唬住”,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不可解开的“结”。相反我们只要诚心实意,用心去换,再难解的疙瘩也能解开。老师要学会主动化解矛盾,要学会大度容人,学会用激励、赞美予肯定的态度去工作,去处理学生之间的琐事。只有做到了激励、宽容、赞美相信我们的班集体一定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集体。
另外,对待班级中的差生,我们也要学会欣赏,学会尊重,对他们给以真心的投入。不是聪明的孩子被夸奖,而是夸奖是孩子越来越聪明;不是愚笨的孩子被指责,而是指责是孩子越来越愚笨。希望孩子聪明就说孩子指智慧;希望孩子胆大,就说孩子勇敢。在教学过程过程中,假如我们能够及时的表扬他们,及时地发现所谓差生的长处,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格。
莲山课件
教育随笔:教育随笔:把微笑带进课堂
莲山课件
教育随笔:敢于挑战自己是我最大的
教育随笔:对自己孩子的教育
教育随笔:每个孩子都可成功
教育随笔:细节决定成败
教育随笔: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教育随笔:让语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