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不同志愿模式下的决策策略分析
(2013-06-22 17:05:14)
标签:
高考志愿学业规划 |
2013不同志愿模式下的决策策略分析
优谱(学之道)学业规划研究院
一本院校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及决策策略
平行志愿是一种投档规则,即在高考录取时,省级招生部门规定应当把谁的档案投到哪所学校的规则。它的基本原则为三句话,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平行志愿投档时,要先投谁的档案呢?先把考生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名,投档时按照名次的顺序来投,即先投第一名,然后第二名,然后第三名,依此类推。这就叫分数优先。那么确定了投谁的档案后,下来就是把这档案往哪里投?这就是第二句话,即遵循志愿,即看考生的志愿,ABCDE五个学校是怎么填的,先看考生是否满足A志愿学校的投档条件,即学生分数是否达到学校的调档线?如果达到就投进去,达不到就看B志愿,如果达到就投B志愿学校,如果达不到,再看C志愿学校,依此类推。第三句话,叫一轮投档,意思是省招办只管投档,当学生档案投进某所学校后,省招办就会开始投下一名学生的档案。那么被投进某所学校这名学生,如果在学校考察评价后,把该生退档,那么他就再没有机会投到后面的志愿学校,只能等到省招办在所有学校录取结束后,进行统计看哪些学校、专业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公布到网上,然后再填一次志愿,这就叫征集志愿。
平行志愿的决策策略:
一、
二、 注意梯度,即ABCDE五个学校的平均分差应当从大到小,A志愿学校应当是学生的目标学校,其平均分差取接近学生的分差,然后B志愿学校的平均分差要低于A志愿学校,C要低于B,D到低于C,不断降低。这样就可以做到层层设防。最大限度降低落榜风险。
三、有条件的服从调配。所谓有条件,就是我们选择的六个专业一定要有专业定向,让学校招办的老师可以大体看出你的专业定向是哪一类,是财经类,还是电子类,是地质类还是建筑类等等,这样他们在调配时就会离我们的定位不远。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专业定向,学校自然就会随随便便地给你安排专业。
四、考虑进校后换专业。如果填了服从调配后确实没有进到自己想去的专业,则考虑在大学中认真学习,争取换专业以进入自己的目标专业。
二本院校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及决策策略
二本院校的平行志愿比一本要复杂一些,一本平行志愿中五个均为第一志愿,但二本为“3+5”模式,即三个第一平行志愿,五个第二平行志愿。这三个第一平行志愿和一本的五个平行志愿在投档模式上完全一样,但这一轮投档结束后,等学校招办确定了第一志愿的录取人数,如果没有完成计划,这时,并不马上进入征集志愿,而是进行第二志愿的五个学校的投档,即看还有哪些学生报了该学校的第二志愿,然后把满足条件的学生投进学校,由学校进行考核并录取。经过第二志愿的投档和录取后,如果还有学校、专业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还有学生没有录取,这时再进行征集志愿。从理想状态上讲,我们并不赞同这样的投档模式,一方面又复杂,一方面学生的选择面又小,我们完全可以实行像一本一样的五个平行志愿。而不是现在的3+5模式。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第一志愿才是最有效的选择。
那么针对现有的投档模式,我们该如何决策呢?三个平行的第一志愿,我们还是按照上面笔者提出的原则和方法来进行决策,但针对五个第二志愿学校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以一般指导者的意见,既然分数上了二本,那么我就要选择二本的院校,但大家都知道第二志愿如果选择好学校录取的可能性比较小,只能选择一些大家不愿意去的学校。所以这也就是一些咨询专家提出的学校的冷热搭配。二志愿一般要选一些冷门的学校,即大家都不太愿意报的学校。对这一观点,我们并不赞同。原因也是前面提到的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升学的原则服从就业的原则,学校的冷热搭配固然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进入二本院校,但是如果进入了第二志愿的冷门学校,其专业、学校不合适,将来就业没有优势,这样的决策就算失败了。因此,我们认为不能如此决策。对此,我们提出的策略是“赌一把”,赌一些学校的大小年。当然不是认为哪个学校好,就赌它,这里有个前提,前提就是在学业规划的基础上选择到的适合自己的学校,然后在这些学校里找今年有可能是小年的,把它选择出来,放在第二平行志愿,这就是对策论在升学决策中的运用,类似于田忌赛马的策略,即以自己的局部劣势通过巧妙决策赢得全局的优势和胜利。其他的决策策略与第一平行志愿一样。
三本及以下批次的投档模式及决策策略
三本及以下批次的投档模式为1+4,即一个第一志愿,四个第二平行志愿。那么第一志愿只有这一个,这时的策略是参照上面第一志愿的策略,首先是定位准确,即用平均分差定位确保自己被合适的学校录取。然后是有条件的服从专业调配,实在不行到大学换专业。这里因为只有一个第一志愿,所以就不存在学校排列的问题,也就没有了注意梯度这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