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的自招新政是扭曲的进步
张恒亮
北大、清华日前推出各自的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也许是为了呼应社会关于高考公平的诉求,两校都在招收农村和偏远地区学生方面推出了一定的倾斜举措。自然,也获得了舆论的些许称赞。有论者指出:“清华招生新政是一种理性纠偏(见10月12日的《合肥晚报》)”。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举措其进步意义十分有限,并且其施行的结果会因为不合时势而偏离了人们的良好初衷。
如果说我们现在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又如果社会具有良好的诚信体系。那么这一举措我完全赞成。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升学就业都由国家安排,学生只要考上名校,就意味着前途锦绣。然而目前是市场经济社会,升学就业的选择既是个人的权利,又是个人的责任。大学毕业后,学生都要到人才市场上去求职,北大、清华的牌子当然在市场上有相当的竞争优势,但你能保证这些农村的学生都会找到理想的工作吗?并且,学校虽然是北大、清华,但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如果自己没有兴趣,或者该专业在这两校中缺乏就业竞争力,那么,毕业后不依然是面临着就业难的发展困境吗?在目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是清华、北大毕业,农村学生在人才市场上也是处于弱势地位。社会上的“拼爹游戏”我们看得还少吗?所以,市场经济不仅是看学生的文凭,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现实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农村学生来讲,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考入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校和专业,从而有利于他们的高质量就业及可持续发展,比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进入北大、清华要有意义得多!社会及舆论氛围给学生造成的观念是北大、清华总是好的,只要能考上,就相当于进了天堂。殊不知,正是这种基于善良愿望的陈腐观念,造成了相当部分弱势学生的发展困境。
无庸讳言,目前的社会诚信体系并不能达到自主招生新政所要求的程度,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因为有社会公众的密切关注,北大、清华两校的自主招生可能做到人们所期待的公平公正。但时间一长,难保不出现腐败。北大、清华的牌子在就业市场上虽说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但目前情况下依然有着巨大的相对竞争优势。那么,对于适合于上北大清华的所有学生来讲,机会公平是重要的,而实现机会公平的最主要方式就是统一高考、统一划线,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自主招生新政的实行,却打破了机会公平的原则,让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现实已经出现了这样苗头,北大设计的录取标准中不是有一条“要孝敬父母吗?”请问在选拔人才时,它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相比,哪一个更科学?更可行?
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我一直主张积极稳妥地进行,积极就是要看到市场化改革及社会经济的进步使社会更加看重个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身后的文凭。这就要求学生在升学时更加注意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及未来发展的学校与专业,而不是一味的看学校的牌子和名气。如此,就要求合适的学校录取合适的学生,也就是推进高校的自主招生。这是我们的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做到稳妥,因为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人才市场并没有完全做到量才录用,学校的牌子在市场上还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有品牌优势的学校(比如一本中的985与211高校)时,暂缓一步推行自主招生,更多的还应当实行统一高考。而对于没有品牌优势的学校比如高职、三本甚至二本院校,就可以放开实行自主招生,由学校自行组织考试,自行录取学生。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及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逐步完全实行自主招生。如此以来,既可以稳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又可以避免引起过多的争议。
作者系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