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七中讲学业规划
张恒亮
10月15日,应成都七中陈艳萍老师的邀请,为该校心理学社团的同学们举行了一次学业规划讲座,确实为七中学生的思辨能力感到高兴,实在是后生可畏啊。
http://s15/middle/4d78789fh92c7bc99104e&690&690
当开始讲座时,先放了一段《恰同学少年》讨论各人志向的视频,然后许多询问同学们各自的志向,这时许多同学还显得有些拘束,大多不发一言,对此,我大声激将他们:难怪别人说中国学生的想像力是世界倒数第一,看来没有说错,四川省最好的中学之一成都七中的学生也是如此。此话还未说完,就看到许多同学开始举手想讲话,于是有人想当飞行员,有人想活到老、玩到老,有人想周游世界……
这时,我又让他们看了一段关于职业方面的视频,就是蔡和森与刘俊卿关于教师职业的职责与地们关系的辩论,在此讨论中,部分同学同意刘俊卿的观点,部分同学同意蔡和森的观点,还有部分同学认为二者的观点都有对有错,可以借鉴他们二人中合理的部分。最后,大家明白了职业是集责、权、利为一体的综合体,不可能只是享受权利、利益却不承担责任的职业,同时,也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及社会利益是可以统一的,每一个人为自己利益而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做贡献。而这统一的基础就在于正当的职业。最后,大家都说出比较现实客观的理想了,有心理学家、有金融家、有美术家等等。
要规划学业,前提和基础也是立志,树立职业理想,然后再是设计路线,确定就业目标等,这一切都首先要对职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除了认识职业的内涵而外,还应当对职业的价值有科学的认识,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到职业的价值,我播放了一段《恰同学少年》中纪墨鸿先生与杨昌济先生的一段争论,一个说要通过学习成为人上人,一个说人人平等。这段争论中杨、纪二人将职业的价值与人格的平等混淆起来,纪的本意是想说职业有贵贱,职位有高低,但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他却将此混淆,说成什么人上人之类的话,让杨昌济猛烈批评。同时,也可以看到杨昌济将人格与职业混淆起来,人人平等只是人格上的平等,而非职业价值上的平等,更非个人价值上的平等!因为个人价值是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个人价值也就越大。在这段内容的教学中,逐步体现出了成都七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他们并没有脸谱化的同意杨昌济的观点,反对纪墨鸿的观点,反而有很多同学根据对现实的观察认同纪墨鸿的观点。更有一名女生实事求是地分析二人观点中的合理成分,提出了人人平等实际上是人格的平等,不并是职业的平等。所以她认为纪、杨二人的观点中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这很令我赞叹!
作者系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