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网上讲堂之六:不同志愿模式下的高考志愿决策
(2009-04-07 14:14:13)
标签:
高考志愿杂谈 |
不同志愿模式下的高考志愿决策策略
主持人:现在国内的志愿填报规则很多,你能针对不同的志愿规则向高三学生提点建议吗?
张恒亮:可以。
对于考前填志愿的考生,除了正确估计自己在学校所处的相对位置而外,还要看自己考试发挥的稳定性。对于这类考生尤其要注意多报几个批次,就是除了自己所能达到的录取批次而外,还要向下继续填至少两个批次,以便在本批次落下后能被后续学校录取。
对于实行顺序志愿的考生来说,除了在本批次考虑学校而外,同样要考虑后面批次的学校。因为根据我们专业为重的原则,如果在我们所达批次的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则第二志愿的学校一般比较偏僻,一般情况下,我们宁愿选择下一批次中的优质学校,而放弃本批次中第二志愿学校。
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的考生,尤其要注意对平均分差法的运用。因为许多优质高校的录取分因为实行平行志愿后其分差大幅度提升,原来由录取分差所定的学校一般都不可能被录取了。只有当高考成绩达到学校的平均分差才可以考虑报考。当然平行志愿学校的排列可在分差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愿意去的学校及专业作为A志愿。放在最前面。否则你有可能被录取其他一些不太愿意去的学校。
在实行平行志愿的情况下,那种想依据志愿技巧以低分进入好学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学生只有用分数为武器进行竞争,从以往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来看,由于高分落榜及低分高就的情况大大减少,因此,录取到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成绩范围大大缩小。从各高校反馈的信息来看,生源分布发生显著变化,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缩小,可能只差十多分或二三十分,一些热门专业的高分考生密集且分差甚微。南航2008年在江苏招1265人,但一分之差就有几十人或上百人,那么这些学生的成绩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其实就是该校的录取平均分。所以,平行志愿规则下,我们在定位学校时,一定要运用该校的往年的平均分差来衡量判断。再不能用最低录取分数的分差来判断。这些数据一般在各省级招办出版的公开资料中获得。四川省的数据一般在《高考指南》中发布。至于平均分差、录取分差等相关知识,可以参看《瞄准就业填志愿》一书 5.2.2节。
实行平行志愿,必然会对各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平行志愿让高分低就甚至落榜的概率大为降低,同时低分高就的概率也必然相应降低。这就使得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出现了高低分化,由于热门学校、名牌学校等考生心目中的好学校高分学生都愿意报,而低分学生进入这些学校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必然大幅度提高;而各批次中原来用以保底的学校则因为学生的弃选而导致录取线下降。其他一些中游学校则变化不大。从近年先行试点的省份来看,各学校的生源发生了的明显的变化,学生心目中的好学校,录取到很多优秀的学生,而学生不看好的学校则很难录取到优秀的学生。这一现实就在提醒我们,在预测学校录取分数线时,要深入分析该校在人们心目中的水平,如果很好,那么录取线要比原来提高,录取分差一般要达到平均分差的水平,而人们心目中的中游水平学校,其录取分变化不大,可以参考往年的录取分差。而人们心目中的保底学校,录取线一般还是处于该批次最低水平,即省批线。
平行志愿虽然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很有限,也就是学生只能选择一次到两次左右,这就像投标一样,选择后大家一次比对,如果进了所选学校及专业的招生计划排名之内,则可以被录取,如果没有,则只有等补填志愿,那时学校已经很不令人满意了。所以,这里仍然有一个一次预测分数线的问题。
对于实行实时动态志愿的学生,直接在网上根据实时反映的排名情况及各高校、专业的招生计划进行选择即可,他们可将更多精力放在选择合适的专业及相应的学校上来。即首先做好学业规划,然后在根据分数实时地选择学校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