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蔡和森与刘俊卿的那场辩论谈起
张恒亮
看过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观众大抵对蔡和森与刘俊卿的那场辩论略有印象。在一次基础教育课上,老师徐特立邀请蔡、刘两位同学就教师的职业目标问题展开辩论,刘俊卿认为,当教师就是为了自己的待遇,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蔡和森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当教师是为了实现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并且反驳刘俊卿:如果教师都为了自己的饭碗和待遇,则很可能成了蝇营狗苟之徒,是不可能教育好学生的。二者观点截然相反,针锋相对。那么他们谁讲得更有道理呢?
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实在是直到现在它还在困扰着我们这些后人,记得前几年,湖南一位教师就学生学习的目的讨论时指出:学习首先是为个人学习,能在将来挣上足够多的钱,娶个漂亮老婆,过上美好生活。结果被一些媒体解读为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引来舆论哗然和广泛争议。这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峻,有人(如北大副校长海闻)提出,大学的目标要变成培养蓝领,为就业服务。同样,也有人对此激烈反对,称不能将大学变成职业培训机构,大学是培养精神贵族的地方。与此类似的争议还有很多:前段时间,上海某大学44岁的博士在贫困中无奈地离去,有人批判现实的残酷,有人批评博士的迂腐……,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体制与观念、利益与道德等等。都让人们欲说还休。
其实,这些问题说到根本上,都是一个世界观与认识论的问题。说学习与工作都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大学教育要为就业服务,这些都是不错的观点,是符合唯物论的。问题在于,让自己更好的生活不能成为学习工作的唯一目的,同样,大学教育也不能把服务于就业作为唯一目标。否则,将变成机械唯物论,好像只有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进行学习与工作,为了远大理想而执着坚守,为了道德纯粹而拒绝物质利益,这些都是令人敬佩的高风亮节。但同样它们也与个人利益、现实条件、物质利益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能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对待。否则,往往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和主观主义,结果也无法实现各自的目标。
对待以上问题的科学态度应该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既重视个人的、物质利益的及现实条件,同时又不拘泥于它们,在实现个人相对的经济自由后,为了更为广泛的政治自由、社会自由及精神自由而继续努力。在大学教育问题上,既要考虑其服务于就业,同时又要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作者系独立学者、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