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家戴颙与镇江南山招隐寺

标签:
黄鹂执着追求音乐家精舍戴颙镇江文化 |
分类: 新作赏析 |
http://s6/middle/4d77d4d1n85f677748535&690
古代音乐家戴颙与镇江南山招隐寺
我在镇江这些年,每在仲春飞花季节,都要到镇江南山去看一看,这已成了习惯。今年也不例外,“五一节”后带着妻子和六岁的小孙女到南山一游。前几年镇江有一位市长说:“要长寿,到镇江,镇江有南山,寿比南山。”确实,那么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不知哪位古人说过:“常与青山绿水为伴,必会长寿,常与诗书打交道,你的儿子必定有才”。想来这些话,确实有些道理。
南山深处,便有一处山水吸引着游人。这就是招隐寿的招隐石牌坊。在牌坊横额刻着篆体的:“宋戴颙高隐处”。在牌坊的石柱上,镌刻着“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的楹联。这上联留着以后再谈,先谈下联。
“招隐山”原名“兽窟山”,因当时这里出现过虎、鹿、狐等野兽。后有一隐者在此居住,人们为怀念他将此山就改名为“招隐山”,这位隐者就是戴颙。
戴颙(377-441),字仲若,是著名的艺术家,雕塑、绘画、诗文和音乐等艺术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南朝刘宋时期。他一生不愿入仕,曾多次婉拒南朝宋武帝刘裕之邀。后隐居山林,钻研艺术。先隐居在浙江会稽剡中,后隐居在镇江南山獣窟山中,并终老于此。戴颙在诸艺术门类中,更精于音乐,善弹奏各种乐器,还会作曲。曾经作过新弄(乐章)15部和长弄1部(亦说共18部),其代表作有“游弦”、“广陵”和“止息”等,在民间流传甚广。他的音乐才能,是来自对自然界的感受和理解。在古人流传下来的写作掌故中,有戴颙创造的“鼓吹诗肠”一则。就是说的戴颙在獣窟山中的事。有一回,戴颙提着一篮酒和果品,悠悠自在地走上山林。村里有位年轻人看到了他,问他做什么去。戴颙说,去听听黄鹂的叫声,好作几首诗。年轻人有些不解地说,黄鹂叫和诗有什么关系啊?戴颙摇头说到:“不吟诗者,不明此理啊。吟诗要有诗兴,没有诗兴就作不出好诗。黄鹂的鸣叫可以医治俗耳,鼓吹诗肠。”说完,他便悠悠自得地走了。年轻人若有所悟,“诗肠”要靠外界物景“鼓吹”。实际上戴颙的观点是说,人必须从自然界景物中寻觅悟性、灵感。自然景物能陶冶作者的情怀,触发诗人的思绪。戴颙就是这样一位喜欢借助于自然界的神韵,诱发创作灵感的艺术家。后人也得出了与戴颙同样的结论。
招隐寺初建于山上,由戴颙故宅改建。他生前在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筑精舍三百间,以为藏书游憩之所。他的建筑技艺使当时许多江东之士常来学习和模仿。戴颙夫妇一生仅生一女,父女竟有同样的性格。父亲矢志不入仕。女儿矢志不出嫁,始终在山巅磨笄(发簪)。其女将三百余间精舍全部施舍给招隐寺。后称“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到过招隐寺,并留下壮丽的诗篇:“共寻招隐寺,初识戴公。还依旧泉壑,应改苍云霞。绿竹寒天笋,红蕉腊月花。为系日光斜。”可见戴颙早在初唐就很出名。唐·刘禹锡也在招隐寺留下了《题招隐寺》:“隐士遗尘在,高僧精舍开。地形临诸断,江势触山回。楚野花多思,南禽声咧哀。殷勤最高顶,闲即望多来。”
招隐寺树木参天,花草繁盛,飞禽众多,尤以黄鹂闻世。就是在如今,仍然还是常常鸣声悦耳。艺术家戴颙一生,对黄鹂更是情有独钟。据传,他所研制的桐木琴取名为“鸧鹒”(即黄鹂)奏出了乐声婉转如黄鹂之啼鸣。他甚至能听懂黄鹂鸣叫所表达的音符。他曾在琴曲中写道:“鹂声一起宫商羽”。就是说黄鹂唱出的乐谱中的三个音符。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山腰建起了“听鹂山房”,门联概括了戴颙的性情和喜好:
泉音每清心
莺声犹在耳
戴颙离我们这个时代,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了。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我们这个时代,好是好,但许多地方表现出一种浮躁之气。不少人想的是利,是名,见异思迁。其实,要想在有生之年办成几件事,没有执着追求的精神是办不成的。我们今天谈戴颙,谈招隐,不是要到青山绿水中去躲避现实,而是应当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执着追求的是为国为民做几件好事。做几件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事情有微重,而是与个人的机遇有关,但执着追求办好几件事,不贪得其利,不图其虚名,我们才无愧于这个时代。
2010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