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美术课堂作业”
也说“学生美术课堂作业”
冯英杰
作为一名一线美术教师,我的课堂向来不喜欢用“美术作业”一词。
Why?
窃以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是一门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的创造性学科。美术教学强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交互和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感悟艺术教育的真谛。
那么,美术课上的“作业”不叫“作业”叫什么?
是的,在我的课堂上,所谓的进行“美术作业”的过程大多被称作“课堂创作”,或“课堂艺术表现”,若是放在课后,我称其为“课后美术创作”或“课后艺术实践”,而孩子们所创作出的“美术作业”,我称其为“课堂作品”。
——你好,请让老师欣赏一下你创作的“课堂作品”!
这不是什么“概念操作”或哗众取宠,而是一种意识!一种应该有的认知!
在某种意义上,“作业”带有“任务”色彩,孩子们是被动完成,而“创作”则具主观能动性,带有个人情感和思创温度,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表达,有其立意、个性和独特的面貌。
这样的意识或认知当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下面,我再谈谈学生“课堂作品”的价值意义。
“课堂创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是与教学目标相关联并将美术学习引向更深层次的艺术实践。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即常态美术教学下学生的“课堂作品”极具“现场感”,因为没有压力,无功利心,所以孩子们表现得很放松,很欢悦,是天性释放。心态自由了,手下的线条、色彩、形象就会显得更生动,更精彩,更具艺术味道,。
笔者曾观看过一些少儿绘画作品展,总感觉展出的作品制作性太强,教师“指导”的意味过重,过于强调作品的完美性和完整性。说实话,我不太欣赏那些专门为了参展评比而“特制”的少儿作品,那种泛溢着超越儿童年龄特点的“大、精、细”的作品,就像是摆放在超市里催熟的瓜果,只是看上去很“美”。
毋庸置疑,孩子的作品应真实地还原出他们特有的童真童趣,我喜欢那些通透的、纯然的、率真的、稚拙素朴的少儿美术作品,也喜欢收集这样的“课堂原创”,即便是它有所“缺憾”,那也是童心无暇的成长印记,呈现的是一种独特的“缺憾美”,这样的作品,您欣赏不?
《假日》卢秋瞳 画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二(1)班
《盒子们的颁奖仪式》赵麓杰画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二(1)班
《出壳了》南山外国语学校二(1)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