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具

学生运用环保垃圾袋创作的梵高《星空》 徐耕春/摄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美术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美术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审美品位、创造能力等艺术核心素养公民的任务,艺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提升美术教育的推动力。通过监测掌握学生美术学业表现,指导各省市地区分析自身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落实到艺术教育的改革以及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上,是艺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最终目的。
国际视觉艺术监测现状
国际上,实施艺术测评中起步较早、经验丰富的尤以美国、新西兰等国家为首。美国教育进展评估项目(The
2015年4月15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正式启动,共监测六个学科,三年一轮,每年两个学科,艺术与数学、体育、语文、科学、品德一起成为六大监测领域之一。2016
监测工具研发原则
本次美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的形成基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多版本教材,以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为考查点,同时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考虑地区美术教学差异,包括文化差异,在保证测试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力求全面而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监测工具研发的具体原则如下:
1.依托课程标准,兼顾多版本教材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习质量的监测,《艺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是监测指标体系研制的直接依据。本次艺术监测指标体系主要考查学生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体现出的艺术常识、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兴趣爱好等,关注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发展状况以及学校艺术教育的状况。
在美术监测指标的确定上,为了保证监测的公平性,四、八年级工具设计与开发力求排除教材版本不同、教学环境差异等带来的影响。为了准确归纳出四、八年级可测内容,专家团队对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八个版本的美术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即在录入好的教材库中找出各版本教材中的交集知识点及经典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由高到低排列,形成四、八年级的可测知识点及参考作品库。命题团队参照课标要求,依据测试指标及题量分布的命题蓝图研制测试题目。在进一步修题中,对照可测知识点及作品库,删除超纲、不典型的题目和素材,补充契合教材知识点的新题目,从而保证测试工具的公平性、专业性及科学性。
2.以能力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基础教育不是灌输式的输出教育,而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是将美术基础知识内化继而发挥个人创造力的学科教育。此次美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以考查学生能力为导向,着重考查学生美术知识的生活运用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意思维,关注美术核心素养,突出美术学科特点。
此次美术学科测试由纸笔测试和表现性测试两部分组成,纸笔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作品主题风格及情绪情感的辨析以及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美术知识的能力。整个测试中识记性的常规考查方式较少,新颖灵活的情境式测试方式较多,比如题干会将问题预设在生活情景中,诸如服饰搭配、色彩应用、家居设计等,使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自身综合能力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此外,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建构题也有助于挖掘学生深层次的能力。学生根据题目给定的信息,凭借自身掌握的知识去阐述观点与见解,充分考查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在表现性测试中,要求四年级学生根据所给图形进行添画,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构图、线条、色彩等造型元素的掌握,创意思维能力以及对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能力;八年级学生根据所给图形进行联想创绘,并根据所绘新图形进行海报创作,重点考查了学生图形设计、色彩表现、主题表达、创意思维等方面。总体来说,表现性任务设置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在已知条件下展开联想,集中考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3.强调中国传统美术文化,尊重世界多元美术文化
中国传统美术文化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仍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提倡民族文化发展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提倡对中国传统美术形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文化使命感并以此弘扬民族精神。与此同时,对世界多元美术文化的学习与尊重亦是美术基础教育不可忽视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在当今全球文化大背景下,基础教育中的传统美术更应该与世界接轨,积累借鉴多元美术文化以此促进本民族美术文化的发展。
美术监测工具的信效度
本次监测中,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民间手工艺的剪纸、泥塑,传统建筑的亭、台、楼、阁等各种传统艺术形式都有所涉及。世界多元美术文化部分则着重考查学生对西方经典名家名作的辨别和理解,涉及内容多以各版本教材筛选出的高频次作品为主。测试题中也有将中外经典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的题目,考查方向主要是对中外经典作品造型基础、媒介材料、形式意味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
监测工具形成后,考虑到全国的地区差异以及测试题的科学性,在全国正式测试前还进行了两轮预试,按照东、中、西地域分类,抽取不同办学条件的学校进行测试。进而根据学生的作答反应对测试内容进行分析,选择题依据难度、区分度等经典测量学指标分析题目的科学性,建构题与表现性任务则由专家组逐题评分,确定所评题目的评分标准及细则,并提供学生作答典型样例。通过多轮工具修订逐渐完善测试工具。全国监测显示,美术监测工具信效度良好,保证了测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当然艺术监测毕竟刚刚起步,过程当中还需要不断地去研究、改进,实现监测体系与测试工具的创新,这需要艺术监测工作者以及艺术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李燕芳、陈福美、肖菱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李红菊、甄巍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