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绘就生命的画卷  文/冯英杰

(2013-07-04 14:07:06)
标签:

我记录

情感

绘就生命的画卷 <wbr> <wbr>文/冯英杰感谢编辑老师,6月30日以2个版面刊发了我这一文章。编辑部主任王国华老师在卷首语中写道:“本期节选了光明新区画家冯英杰先生的一组文字:《绘就生命的画卷》。他用图配文方式回忆了童年的故乡(我们只选发了文字),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贫穷和坚韧,饥饿和关爱,淳朴和简单,但是时光和故乡一样,我们走着走着就走远了,再也回不去了。”这本是我准备出《那年那月》册子的自序,如今册子虽没出,但父亲已是很欣慰了。

人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不确定、不可测的。

就像我父亲的身体,谁能想到早已遭到癌细胞的侵袭。

在医院确诊病情初期,我和我的父亲、我的家人得到了来自各方朋友的关注、关爱,他们及时而真诚的建言让一度冲动、悲伤、迷茫的我变得理智,在与父亲做好沟通后,我们最终选择了回家调养。

可以说,陪护父亲的过程,就是一个亲情勃发的过程,父亲感受着前所未有的支持和亲护,而父亲的乐观、坚强也深深地感染着我和我周围的人。令人鼓舞的是,四个多月过去了,父亲的病情非但没有恶化,反而日趋稳定,精神状态也大有好转,那些可怕的癌细胞想必已被这特别的个体所征服,随身转化成父亲的“粉丝”,褪变为一种别样的生命陪衬了。

这般的硬度与韧性,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而我手上的这些洋溢着真、善、爱、美的作品,也正是在这个奇迹中催生的。

2012711,当我和父亲从省城的医院返回家中后,便开始与父亲商讨如何同癌细胞“共存共生”,探讨如何才能有尊严地活下去。晚上,我与父亲共处一室,一直说到很晚方入睡。白天,我也少出家门,待在家中与父亲尽兴畅谈,我们一起谈家事,说往事,甚至大方地聊到生死,聊人活着应有的态度……

每每与父亲聊天时,父亲都显得很高兴,精神十足,有一种积极昂扬的情绪传递。

“你可以把我们聊的勾画出来,或写一写。”父亲的一句话突然间提醒了我。是啊!我应该珍惜这所谈的一切啊!应该把它画出来,写出来,这不也是对父亲一种有力的支持吗?!

随后的十多天里,我一口气画出数十张作品,每一幅作品上都写下几句经心的话。父亲则张张细赏,之后或有肯定,有鼓励,有建议,更有着殷殷期望。

这些作品,虽只是短短的十多天所画,但它却有深深的生活体验,是有思想厚度的,饱含深情于其中,用父亲的话说,是“心血的结晶”。

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我没有带任何怨天尤人的悲悯情怀,而是以平视的视角自然流露,深藏在心底的记忆就是我全部的绘画底版,我以儿时的“我”为起点,再从“我”延伸到“我们(即生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孩子)”,然后再从“我家”推展到“我们村”乃至“那年那月的北方农村”。我的思绪完全被打开了,仿佛又回到远逝的童年时光。

以童心观童年,以童心看世界,是一种很奇特、很美好的感觉。这些作品中,处处阐释着真、善、美的人性内核,我无须刻意描摹,因这真、善、美确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身边,是为人世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创作时,我时常会因稚趣童萌而忍俊不禁,也时因往事触心而动情落泪。

我知道,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都有值得咀嚼回味的东西。穷家孩子,却也自有资采,我所画的有在自家窝棚为家人“演电影”的情景,也有和小伙伴一起剪画“脸谱面具”,或在麦场上点数布袋期盼丰收的场面,还有被父亲用鞋底打着去上学,或被父亲变着戏法检练数数的往事,更难忘我的两位姐姐——大姐因家里缺少劳力而早早扛起劳动工具去上工,还有我可怜的二姐趴在父亲的背上四处寻医……我以画笔来梳理往昔家事,倍感血浓于水,亲情暖心,画中有话,真个是“笑中亦有泪,苦中却还乐”。

有爹娘的地方就有家,有家的地方就有爱,就有温暖。我在一画中写道“进门唤爹娘,我要吃干粮。有爹有娘有干粮,就会笑着长。”简单几句话道出的是孩子对家的依恋,对父母的一种感恩感激。家里有爹娘,就有吃穿,就有欢笑。如今,儿时那司空见惯的场景已渐行渐远,曾经年轻的父母也渐已老去。试想,若真有一天,当我们推开故园的家门,再不见父母的身影,再难闻爹娘的呼唤,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伤感的情景啊!

孝顺父母如敬天,莫等闲,及时行孝!

在与父亲交谈中,我们都提到了“童年最快乐”。 为什么童年最快乐呢?父亲说,童年简单,相信美好。确实,儿时的我们单纯,不记仇,不多心,不会互相猜忌,不会互相算计,感觉这世界更多的是善良、美好和纯真。无忧的童年,父母就是我们的保护神,他们给予了我们无尽的爱与自由,却也承受了许多我们未知的苦难。因为未知,所以孩子感到生活轻松美好;因为未知,所以孩子感到世界新奇灿亮;那时的我们,一起快乐地玩过家家、捉迷藏,看小人书,挤尿床,或好奇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看公鸡“压蛋”,看种子发芽……生命因好奇而多了一份期盼,多了一份精彩。而这般的自由与欢乐也是生活在今天的孩子所缺失的。

在我创作的这些作品中,或许你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是啊!那些年,我们恣意地消费着童年,追寻着简单的快乐。儿时不知愁,得闲便戏游。有一幅“掏鸟窝”的作品,虽然描绘的是儿时掏鸟窝的情景,但题款却引人深思,多了一份人世沧桑之感,体现了今天的我对生命的尊重。“搭马架,掏鸟窝,儿时尽取儿时乐。谁怜鸟妈妈,自此唱悲歌!”外来势力的侵袭让鸟妈妈从此失去了孩子,小鸟也因此失去了母爱,固有的宁静生活被无情打破了。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感到痛惜?!

作为一个从泥地挤进城市的农家子弟,浓郁纯厚的乡风乡俗,亲切自然的场景村貌一直深烙我心。闭上眼睛,脑海出现最多的既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灯红酒绿,而是父老乡亲、是古井老房、是田野麦场,是作为我心灵憩息地的亲亲故园。我画的这批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记录,这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村里的老人,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是家中的宝,也是村里的宝,是“活字典”,是文明与发展的见证,他们的阅历和人生态度对后来人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尊老、爱老、敬老、孝老一直是农村最为看重的精神价值。作品中也有诸如“矮墙头拉家常”、“过生日送饺子”等画面。在物质力量疾速发展的今天,那些恬静和谐的乡音乡情,正是真、善、美的体现,想起来便让人感觉亲切舒心。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或民间行业已逐渐消逝或被替代,如“下粉条”、 “崩玉米花”、“扶苕帚”等,我希望通过绘画这一形式能让后人认识,引起关注。有资料显示,过去十年,每天有八十多个自然村消失,我们知道,在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基盘,它产生文化,也保存文化,农村生活是农耕时代人的理想生存方式,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加速了农村文化的失落,今天的农村再也唤不回农耕文明时代的辉煌。我所画的“烤杂病”、“打扇鼓”、“磕头拜年”等作品也正是对农村已逝文化或民风民俗的深情缅怀。

勾画一段时间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些作品不单单是对病中父亲的精神支持,它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活真录,是一种对北方农村过往文化的深情回望,是一个农家子弟对故乡浓重真切的情感宣泄。它让我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我应该画下去,写下去,使得这些作品能提醒后来人——关注农村,不忘根本!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心保护好、传承好传统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更希望这些作品能在同龄人心中产生共鸣,能够唤起我们灵魂中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使得农村文化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重现生机。

世上很多东西是不确定的、不可测的。多年以后,谁又会怎样去记录今天的农村呢?

                                    20121116

 

绘就生命的画卷 <wbr> <wbr>文/冯英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