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流淌,就让流淌变模样

标签:
美术教学创意教学发散思维创新课例冯英杰杂谈 |

流淌,流淌,就让流淌变模样
设计意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儿童期抓起,从平常的课堂教学抓起。新课标明确要求美术教育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从美术学科的本体出发,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设计新颖益智。活动设计有两个兴趣点:一是墨水“流淌”的练习,因为本活动具有不可预知、不可复制的图形呈现,所以极易引起学生创意实践的兴趣;二是“流淌成形后的联想”,学生依形积极联想,大胆添加,这是课堂活动中又一头脑风暴运动,也是发散思维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学生准备好墨汁、毛笔及16开素描纸数张。
教学过程:
一、教师示范:
1.把墨水滴洒在素描纸上。(滴洒的量不宜太多,注意滴洒的位置、距离及疏密关系,这是流淌成形中很重要的一步。)
2.提动素描纸,让墨水在纸面上自由流淌,适时“控制”,注意不要滴洒到桌面或地面上,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3.纸面上呈现出颇具古韵、神秘奇趣的艺术形象,类似商周甲骨文。(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游戏,容易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纸面呈现的形象新颖独特,线型古拙多变,具有手绘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纸面形象像什么?经过我们的添加还可以变幻成什么新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多角度地对纸面形象进行畅想,也可以从形象内部的某一点、或某条线展开联想新构,还可以把它看成某一形象体的一部分。学生经过反复想像,最后再选择最具创意,最有趣味的形象加以表现。)
三、教师出示范图(同龄小朋友的创意作品或像波洛克、赵无机等大师名家的作品),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激发学生表现欲。
四、学生动手创意实践,教师巡回辅导。(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流淌成形。在添加这一环节时,提醒学生要适度保持一定的“原线”美感,注意所添加点线的艺术美感,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锦上添花”。)
五、学生课堂作品展示,教师组织多样化的作品评价。
学生作品展示
教学小资料
《Nous Deux》(We two)(如图)是旅法画家赵无极所创作的「甲骨文系列」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幅。他把甲骨雕刻文辞转化为视觉性、图象化的创作符号。在作品《Nous Deux》(We two)中,我们可以清楚发现画中断裂、仿甲骨刻文的线条。先有几道直竖的线条贯通画面,穿梭间杂着各种具中国书法点撇按挪等笔势的线条,笼罩着一种开天辟地、文字锤炼生成的壮烈气氛和苍茫历史感。线条都展现一种忠毅刚健的骨力气势,铺排重疉,层层推进,形成各种错综、交织、覆盖的节奏,作品画面极具建筑感和音乐趣味,仿似混合了短节奏与长节奏、均匀节奏与律变节奏,也还有情感律动。字形时而聚憸、时而扩散、省略、归并、黏粘、挪移,犹如舞台上飞跃灵动的舞者,在时间和虚空中划出一道道的韵律。
2009年5月24日,该作品在佳士得香港2009年春季拍卖会中以3538万港元成交。
美国抽象大师保罗·杰克逊·波洛克的《1948年作品第五号》(如图)是当前世界上最贵的画作。墨西哥现代和当代艺术品收藏家马丁内斯以1.4亿美元买得该作品。波洛克在1946年开始以滴洒法创作,他将油画颜色调稀或者直接用油漆,用笔或勺滴洒在画布上。他的滴洒法绘画是随意之间隐藏着戏剧性的偶然效果,激情四射而且充满了色彩的自由、张力和狂野,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被视为美国抽象艺术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