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家电,道生活

(2009-11-03 20:07:22)
标签:

生活变迁

家电

时代

家居

说家电,道生活

冯英杰 文/图

 

说家电,道生活   三十年前,我还是个疯跑在街巷里的小屁孩儿。那时,瘦小的我嘴巴里常美好地念叨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有了电,真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

   那个年代,不要说电视、空调,更不必说手机、电脑,就是平日里照明用电都难以保障。在农家,煤油灯是生活必备的,蜡烛则属高档的照明用品,若待低瓦数的电灯泡亮起时,想必不是过节就是快要过年了。

   那个年代, 农家最普及的“家电”当是——“手电(筒)”。这样的说辞虽有些调侃的意味,却是物资贫乏、能源不足的真实写照。不过,收音机算是真正的家电,别瞧它个头小,可在当时的农村却并不多见,村里人爱唤它为“洋戏匣子”,单就前面这一“洋”字,足以突出它身份的高贵。那时,谁家要是拥有一部收音机,可以不出家门醉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听单田芳的评书《三国演义》,那可是件让人羡慕不已的事了。

   1983年秋,庄稼收成好,父亲卖了棉花红薯,粜了玉米大豆,狠狠心到县城卖回一部收音机和一个小闹钟,自此,我那贫困的的家院总算有了些“现代”生活的气息。

   说到电视,我想,它应该是这三十多年来家电家族的“主角”。我最早看到电视是在6岁那年,当时,公社买了台彩色小电视机,而在此之前,村里没几个人见过电视机,所以,每到晚上,只要有电,公社的大院里就挤满了看电视的乡亲。公社离我家有三里来路,母亲也曾好奇地领着我们几个孩子兴冲冲地挤到公社去,去看那个神奇的“方盒子”,像《杨三姐告状》、《十五贯》等电视剧都是我在那个时候看过的。小时的我和周围人一样,都是电视迷,每次都要看到电视“说”——“再见”才肯回家。

   八十年代中后期,电视在农村已不鲜见,因为那时村里人操办婚事,电视机、录音机、缝纫机都是“必须的”。1992年3月,我结婚了,家里添了新人,也添了款“黄河”牌电视机,新人新生活,冬寒夏暑,落雨飘雪,我这个电视迷再也不用去别人家“蹭”电视看了。

   1994年8月,我与妻儿一起到深圳打工。住得是简陋的铁皮房,屋内也没有任何家电相伴,然而,岁月艰苦,却难以磨灭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年后,因为工作出色,我被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深圳市劳动局、深圳市青联评为“深圳市百名外来优秀青工”的荣誉称号,随后顺利调入深圳。调入深圳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和妻子高高兴兴地到商场买了台25英寸索尼彩色电视机。之后的生活就像这深圳速度,2002年我们购买了商品房,家中添置了电脑、空调、冰箱、洗衣机、数码相机等等家电。2007年国庆假期期间,我和妻子又在国美电器购买了一台时尚的日立42英寸等离子电视机,屏幕大了,视野也宽阔了许多。

   华灯初上,于阳台望城市美景,观万家灯火,心中不由感慨:国美!家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不就似这家电的变化,越变越新!越变越美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期总结
后一篇:大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