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新国标将行 准备好了吗
(2013-06-07 00:47:24)
标签:
饮用水国标益之源净水器健康 |
分类: 最健康的好水-益之源净水器 |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水知识的普及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
近日,媒体报道“我国自来水合格率仅为50%”的消息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尽管相关部委明确表态根据2011年最新的抽样检验,我国自来水合格率为83%,但仍有不少公众半信半疑。在此背景下,即将于7月1日起全面强制执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由35项到106项的标准提升是否意味着不用再去担忧饮用水安全,各水务企业是否已做好准备迎接新国标,新国标的实施究竟还有哪些环节需进一步理顺,水价杠杆如何发力,对资本市场又会否产生影响,引用一位自来水企业负责人的话“都在等,执行后的情况真不好判断”。
已出台5年的国家生活饮用水新标准,不到两个月将面临全面强制执行。业内专家曾评价说,“新国标基本等同于2004年美国环保部制定的美国国标”。
建国以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已先后修订了5次,目前“应该执行”的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1985年颁布实施的上版标准(GB 5749-85)共35项指标,其中有机项目只有4项,这符合当时水污染主要是无机污染的现实。
随着自然环境和污染物种类的变迁,相关指标必须进行调整。2006年12月,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新国标(GB5749-2006),把总指标从35项增加到了106项。
这个具有强制性的标准,于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部分指标最迟实施期限为2012年7月1日。如今距离原定最迟实施期限不到2个月。
新国标已过渡五年
全球80%的慢性疾病,源自长期饮用不洁水。
在西方诸多发达国家,一直有生饮冷水的习惯。其最关键处,在于民众对生活饮用水质的100%信任。
中国人一般是对生水煮沸后饮用,这既有长期的生活习惯原因,也由于中国国内水质标准要低于发达国家,煮沸可以起到消毒作用。
或许有人会问:江河湖库的水无法直饮,而自来水都经过自来水公司消毒净化,是否可以直接饮用?
中国城镇市政供水主要采用的传统净化消毒手段,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只能去除水中的部分有毒有害物质,杀灭部分细菌、病毒,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有害物质,可能会隐含其间。
在老国标实施期间,肉眼看不见的有害物质相对要少得多。但现在再按这一标准执行,则显得有些滞后。由于受生活和工业废水污染,中国不少地方的水源水中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大幅增加,即所谓“微污染水源水”,而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仅能去除20~35%的有机物,对氨氮等物的去除效果十分有限。
另外,我国自来水普遍采用氯化消毒,研究表明:经过氯化消毒的水中,三氯、四氯甲烷等致癌有害物质,已经超过300种。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饮用生活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活饮用水不但要卫生,更要安全;公众对水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呼声越来越高。
有一个说法,即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阶段,是各种事故和隐患多发期。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破5000美元,京沪等一线城市更是“GDP破万”,国内水源安全现状,已与经济大环境和群众的要求不相吻合。
除了无法对付“微污染水源水”,中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发,亦对应急供水工作提出了全所未有的要求。
监察部统计显示,中国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今年前4个月,国内又发生了大大小小数十起水污染事件,广西龙江“镉”污染,江苏镇江自来水“苯酚”污染,湖北出现“水异味”,广东佛山养殖场排污,导致自来水厂水源受污染,5万居民停水……
现实状况也表明,新国标到了必须实行的时刻。
较老国标而言,2006年制定的新国标,将水质指标由35项增加至106项,增加了71项,另修订了8项。其总体目标是安全性要求,“终生饮用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危害”。
新国标还提出“生活用水应符合标准,以免危害人体健康”。资料显示,人体通过皮肤接触吸收的水中物质含量,占水中物质总含量的60%;而通过饮用吸收的只占20~30%。
此外,新国标还考虑了管网输配过程中水质变化对人体带来影响的因素。
据新国标文本显示,该标准是由卫生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等部门的专家组成研讨组,参照美、日、俄等国的饮用水标准而制定的。业内专家曾评价说,“新国标基本等同于2004年美国环保部制定的美国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