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泪”字了得
宋﹒晏几道《思远人》欣赏
文/陈西山
近居家避疫,读到一首宋人晏几道所填的词,感到新颖别致,与诗友分赏。
思远人
[宋]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
看飞云过尽,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此词原标题就是《思远人》,因为它一面世就受到当时诗人士人乃至世人的追捧,成为非常流行的歌曲,随之题目名就成了词牌名。后来有的选编本就把首句“红叶黄花秋意晚”移作题目。这首词是《思远人》这个词牌的开山之作。
此词的中心就一个字“思”,其意象是一个媛女思念远离她的友人情人或亲人(其实作者晏几道是男儿),其描写的主体是“泪”。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为诗为词者,有的是作者自己在诗词之中,有的是作者自己在诗词之外。这首词是属于后者,是作者给大家讲的一个故事。
现在,我们先循着字面看一下。在满树的绿叶完全变红,篱边只剩下菊花在开放的深秋,一位媛女站在闺房的窗前怅望,她在思念千里之外的一个人(是什么人任凭读者任意遐思)。她仰望飞飘的行云,她远看南飞的雁阵,她希望鸿雁给她带来那个人的信息。她站立了不知多长时间,以至天上的浮云飘尽了,南飞的大雁在视线中消失了,也没得到那个人的片纸只言。你难道找不到给我寄信的地方?我能不能给你传书呢?她的眼泪流个不停,竟然滴满了窗前几案上的石砚
。她立即就势用泪水研墨,给思念的人写信。从依依惜别到戚戚思念一直写到当下的泣泣苦等,墨和着泪,字伴着泪,信纸被眼泪打透,不见了原来的绯红,透现了几案的颜色。
这首词是双调
五十二个字,上下阕各二十六字押两个仄韵(即客、得、墨、色)。其妙处在于用写“泪”来表现思念。以泪状思并无立异,用泪研墨却属标新。继至泪墨作书,泪伴笔行,泪失笺色,其巧想奇思已登巅峰。
再看其遣词炼句,字字意准位配,句句行云流水,无凑韵,无冗字,无僻典,无俗笔。首句不说菊花而说“黄花”借黄衬红,用秋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弦定出萧瑟清冷的基调,再加上“千里”的距离,让这个“念”念得合情合理。“看飞云过尽”句表达的是时间,不是速度,是一直看着云彩飞尽,一个“尽”字表示已经站在那里怅望了好久,思念了好久。而她等来的结果却是“归雁无信”。这是何等的失望啊!没收到书信的失望,自然引出了“何处寄书得”,可能离人不是没写书信,而是写了找不到邮寄的地方吧?你没法给我寄信,我给你写信能不能
寄过去啊?“何处”句实际一语双关两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阕的媛女给思念的那个人写信自然就被呼出了。思念的泪水不断地流,这里如果写以泪洗面就落了俗套。“就砚旋研墨”,读者立刻觉得眼前一亮,这个做法确在情理之中,但又在意料之外,新颖别致。“旋”在此处读普通话的四声,与“旋风”的旋一个读法,就是急速飞快地研墨。“渐写到别来”,这句五个字都是重音,应该是一字一拍的读出来。一个“渐”字,表明她写得信很长,写到现在才渐渐写到依依惜别和殷殷盼回。“别”和“来”两个字,一个是惜别,一个是盼归。古文大多是单音词,好比《史记》中用到“人民”这个词,是指士人和民众,人和民各有所指,与我们今天的理解完全不同。最后,这位美女把信写完了,泪水也把信笺湿透了,竟然使笺纸失去了原有的红色。情到深处戛然而止,媛女“思远人”的形象栩然而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