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2012年9月刊:不老传说_工业文明的基因与遗产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封面故事 |
但在后来的人们或时代,这些遗产,或者因为无用而消湮,或者因为衰朽而被弃置。直到某一天,我们陷入穷途或迷茫,回头时,它们仍在煜煜闪光,照耀并保佑后人们前行。
于是,在刚刚闭幕的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丹尼·博伊尔特意营造了一个大场面向人类的过去致敬:震耳欲聋的鼓声打破了田园的宁静,大地崩裂,草地被水泥地所取代,巨大的烟囱在场地中央拔地而起, 钢水流淌、火花飞溅,工人们夜以继日辛苦劳作,火红色的巨大纺车转动不停……
那是被称为“工业革命”的一个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地球。200多年后,它的遗产,仍然惠及人类。
工业遗产,并不仅仅在艺术中才能复现。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脚下仍然分布着从数万年前直至20世纪的工业遗产,印刻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脚步。
截止到2010年的数据,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工业遗产数量为50处,主要集中在欧洲,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是英国。在这50处工业遗产中,既有如比利时施皮纳斯(蒙斯)的燧石矿这样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也有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的,包含有大量现代科技,至今仍在使用的瑞典瓦尔贝里广播站。中国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是较为晚近的事情。2006年4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无锡建议》。
事实上,无论是早期的采矿时代,还是其后的水利时代、手工时代以及工业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各地散落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存不计其数,它们都是中国工业发展各阶段关键点的标本,其中不少遗存使用至今,在人们的生产或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泸州城传承400年的酿酒窖池;青岛在百年前修筑的地下网管;耗费400万斤钢材,于1909年修建而成的兰州黄河铁桥;哈尔滨铁路局所在的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
这些“活着的遗产”,不但以物质的形态记录着中国从传统农业到近现代工业转轨过程中走过的蹒跚脚步,同时也传递着工业精神在中国的曲折成长。
《看历史》2012年9月刊:不老传说_工业文明的基因与遗产 目录
【微历史】
开卷
开卷
城市的救赎
史观
任剑涛:留学群体的历史负效应
目击
“死亡航班”的迟到审判
旧闻
北大宣告脱离教部
为正义自由而死 新闻界同仁 歇浦吊忠魂
中国的抵制美货运动
新闻
诺曼征服
黑手党与盟军
传奇枪手比利小子
伤溪河大屠杀的阴影
纪念
别动我家的后院
格物
洞察
警察聊天何以变成“讯问”
【大历史】
封面
不老的传说——工业文明的基因与遗产
青岛下水道:“古力盖”里的世界
一台旧车床上的船政风云
“不老”铁桥
中东铁路:百年东北起点站
窖池:前工业时代的遗产与传承
【酷历史】
天工
泰顺廊桥:深山里的天工图腾
致知
鸡肉如何征服世界
潮流
《Hey Jude》:青春,反叛与经典
【热历史】
知行
刻在树干上的战争
口述
“与安东尼奥尼斗争”的日子
天下
打开“20世纪最危险的书”
【心旅行】
读城
布鲁日,大航海时代的尾迹
寻路
科索沃的史诗之旅
【慢历史】
家谱
嘉兴褚家:一个家族的百年沉浮
月读
中日关系40年大脉络
追逝
罗希文:把中医介绍给世界
品牌
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