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y染色体dna曹姓遗骨曹操上村杂谈 |
一边是几块尚且存疑的古墓遗骨,一边是茫茫人海中的曹氏子嗣,DNA能把两者连在一起,精确破解“曹操墓”真假谜团。
■毛剑杰
“生命科学家不再袖手旁观”
抱着亲手校定的12卷“曹氏大全谱”,69岁的曹云老先生走进了复旦大学人类学重点实验室。
填过一份自愿申请DNA检测登记表后,实验室工作人员从曹云右臂弯处抽取了2毫升血液,然后把注明了姓名、编号的标签贴在装血液的试管上。
通过比对曹云及更多曹姓男子DNA,人类学家们将从中归纳出曹操DNA应有的Y染色体类型,然后再和“曹操墓”出土人骨DNA中的Y染色体对比验证,就将得到“要么是曹操,要么不是曹操”;进而,要么肯定是曹操墓,要么肯定不是曹操墓。
这是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李辉的曹操墓真假迷局破解设想。其原理是,在人类繁殖过程中,父代把自己DNA的一部分,即Y染色体复制传递到子代中,Y染色体共有6000万个碱基对,可以理解为一条“链”上的6000万个“点”。主要特征几十代,甚至上百代也不会有变化,平均每17次传代中,才会有6000万字符中的一个发生随机突变。
也就是说,曹操的男性直系后裔,和曹操之间应具有无限接近的Y染色体。
这项计划开始于今年1月下旬。如人们所愿,在传统考古手段无法给出“曹操墓”更多证据时,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参与Y染色体检测”,用DNA技术解答“曹操墓”真伪之争。
最早刊发消息的是《文汇报》,报道使用了“生命科学家决定不再袖手旁观”的字眼,透着一股争论即将平息的自信。(《看历史》2010-5-11)
历史学者先行开道
去年12月27日河南方面宣布发现“曹操墓”以来,因墓穴面目全非、骸骨残破不全,真假之辨一直如形随影,且绵延数月,愈演愈烈,甚至越出了学术界,成为一个公共话题。
正反双方都没有更多证据说服对方,有人提出:若找不到更多实物证据,能否对出土骸骨进行DNA检测?
一边是几块尚且存疑的古墓遗骨,一边是茫茫人海中的曹氏子嗣,DNA真能把两者连在一起?
李辉说,这一项目可行的先决条件是,曹操的Y染色体得以传承。而从夏朝开始发展的曹姓中甄别曹操后人这一工作,却不在李辉的研究范围之内。他找到了同在一个学校、但素昧平生的历史系教授韩升。
韩升告诉李辉,曹操的后代必定留存于世。“粗略统计,有迹可查的曹操子女共有26个,儿子被分封到各地。”
韩升进而否定了“曹操后人被司马氏屠杀殆尽”的说法。“事实上,司马氏建立西晋后,并未对曹氏宗族进行历史上改朝换代常见的彻底清洗和屠杀,只是将他们集中到了邺城。历代文献典籍中对曹操后裔一直有记载。”“帝王家的繁衍,比平民百姓家能力不知道要强多少。”
在堆满瓶瓶罐罐的实验室和堆满古籍善本的办公室之间,合作开始了。
韩升的办公室里早已乱得难以落脚,为了这次合作,他“愿意把办公室弄得再乱些”。
如今,韩升的桌上又摊开了一堆堆A4纸复印的曹姓家谱。
历史学者负责项目的前期工作,他们要遍览曹氏宗谱,划定可能的曹操后代繁衍地。
于是,一个由七八人组成的曹氏宗谱翻阅小组,开进了摆放着红木桌椅的上海图书馆二楼家谱阅览室。目前全国存有的215种曹氏族谱中,上图保有其中的118种。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韩升团队每逢工作日就坐进阅览室,从开馆呆到闭馆,或摘抄或复印,整理出有价值的部分。(《看历史》2010-5-11)
曹操原本就姓曹
从宗谱上得出的曹氏后裔分布图,同历史走向大致吻合。曹操一族可上溯至西汉名将曹参,他是江苏沛郡人,刘邦、曹参、夏侯氏等军功集团在两汉时期始终居于此地。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大族南迁至长江流域,曹氏家族亦在长江一带分为几堂。
最后,韩升和他的团队将采样地区定为12个──宗谱记载曹氏家族后代聚居的上虞、泾阳、亳州、余姚、宜兴、镇江、万载、益阳、资兴、歙县、绩溪,以及可能有曹参后裔残留的沛县。
现居住在杭州的曹云老先生,祖上正是自浙江上虞迁徙而来。族谱显示,其远祖可追溯到宋初开国大将曹彬,这个家族于宋末迁到浙江上虞,再移居余杭。而对曹彬的曹操后裔身份,学界向无异议。
韩升团队还“顺手”否定了“曹操本姓夏侯”这项流传甚广的八卦。
韩升教授解释说,曹操原姓夏侯的说法早在曹氏政权存在之时,其对手就已抛出,目的在于以此抹除其政权在政治上的正统性。以后又由于《三国演义》流传,曹操的祖父曹腾虽然是宦官,但北魏时期有曹腾兄弟墓的记载。而调查发现,曹家有从本宗的兄弟家过继的传统,这完全符合中国人家族传统的过继原则。
自安徽歙县雄村迁徙而来的浙江富阳东图乡上村曹氏,是另一支谱系清晰的曹植后裔,其族规中也明文规定“非本宗过继者不得姓曹”。
在2000年族谱未重新编修以前,上村人一直不太确定自己曹植后裔的身份,虽然村里建于清代的祠堂里,一直刻着“上溯陈思、才超邺郡”的对联,陈思王就是曹植。
富阳电视台记者曹觉民也是上村人。他说,他们近年曾去雄村前往寻根问祖。那边的曹姓族人“已经收到了来自复旦的DNA检测邀请函”。
有趣的是,两千多年前与曹氏同为三足鼎立一方的东吴孙氏,故里就在离上村不到两公里的王洲乡。而两汉皇族刘氏后人,也有一支避难迁到了附近的渔山乡曙星村,这支刘氏族人世称“活金死刘”,也就是活着都姓金,入族谱及去世后的墓志铭上却姓刘。
曹觉民还发现,上追到北宋时期,他所在的这支“雄村曹”,跟曹雪芹家族竟同为北宋初年重臣曹彬之后。而故老相传,曹雪芹家族和“雄村曹”的渊源还不止于此:当曹雪芹祖父曹寅任江宁织造时,曹觉民先人曾前往拜会认了本家,尔后赖以荫蔽,成为数一数二的江南大盐商。
当曹家后来败落时,乾隆末年“雄村曹”却出了个著名人物曹振镛,官至军机处领班、太子太傅,又轮到曹寅后人寻到曹振镛的门路求个荫蔽。(《看历史》2010-5-11)
最大的风险是古人骨DNA残破
圈定曹氏后裔重点聚居区后,历史学者的工作告一段落,人类学家随后出场:9个人组成的课题组成员分别前往各个有家谱记载或祖先传说的曹操后人聚居地,每个地区至少采集到50名曹姓男子血液样本,再加上志愿报名者,目标是得到约1000份新鲜血液,每份2毫升。
李辉最初估计,这个采样和分析过程大约只需要两三个月。在完成足够的现代人DNA检测之后,再去与文物部门合作,对珍贵的安阳墓内的疑似曹操骨头进行古代DNA分析,同时还希望能够对安徽亳州发掘过的曹操宗族墓出土骨殖进行检测和比对。
目前曹姓男子DNA样本收集进度并不快。但李辉并不担心这影响项目完成。
“全国的曹姓有770万,我们排除掉西北这些跟曹姓完全不同的姓氏的话,至少还有1/3是跟曹操相关的。在这么大一个人群中采样,只要根据历史学家的指导,有目的地去找,完全可以找到。另外是找到曹操家族Y染色体上的特征性的点,这个可能性也几乎是百分之百。”
检测技术同样不是李辉担心的问题。
据悉,国际上古DNA检测技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对两万年内骨骼DNA进行分析研究的技术,则已经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成熟。
“化石上得不出的数据,可以从DNA上得出来。”欧洲已经有了生活于距今30万年至9000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线粒体全测序结果,证明这些白皮肤、红头发、蓝眼睛的早期智人,并非现代人祖先。
2007年,李辉的课题组曾在一具新石器时期遗骨上成功提取了Y染色体,方法是“在遗骨牙齿上钻一个很小的孔,掏出其中一点粉末,牙齿还完好无损”。
“这种办法当然也适用‘曹操墓’遗骨的取样和检测。”
对于外界“拿曹植骨骼跟曹操疑似骨骼进行亲子鉴定”的设想,李辉表示不可行,因为古DNA无法用现代的医学方式去检测。事实上,1958年山东出土的曹植骨骼,已经下落不明。
李辉认为,对曹操遗骨进行DNA鉴定,惟一的技术风险在于,出土骨骼完全腐烂、DNA序列太过残破以致于无法完成检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也对能否提取到完整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表示担心,理由是古人骨保存差,被水浸泡过。
内蒙古通辽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一个躺在凤棺中,却又草草落葬没有墓志铭的神秘皇族大萨满,就是因为骨骼完全被水银等金属物质浸染,并且人骨DNA严重破损,无法完成全部序列检测,至今也只能确定其为北亚蒙古人种,而无法最终认定其准确身份。
古DNA检测的第二个风险,来自研究人员本人对标本的污染。
“检测古DNA时先要进行清洗,防止骨骼表面有现代人触摸后留下的DNA痕迹,随后在高度清洁环境中,抽取少量最内部的骨粉,将对文物的破坏降到最低水平。按照国际规范,古DNA样品要在两个完全独立的实验室分别完成,其结果才获得承认。”
由于样本稀少、提取不易,为严格防止“污染”,古人类DNA样本提取的实验室与现代人实验室甚至不能设立在同一栋楼内。在做实验时,最大的污染源就是研究人员本人,打喷嚏时的唾沫或头皮屑掉到实验物上,都会给实验带来污染,
要进入提取古DNA的实验室,实验人员需先在一个密闭房间内更衣、风淋和灭菌。随后,在5个分别独立的小房间内,他们要完成人骨清理、骨粉提取、DNA抽提、样本密封和DNA扩增等步骤。
遗传学界流传着一个段子:有一次,一位研究人员做实验,很容易地就提取出了“古DNA”,高兴不已。可是实验过程顺利得让人不敢相信,于是他就测了一下自己的DNA,结果发现原来他提取的“古DNA”其实是他自己的。(《看历史》2010-5-11)
证据交叉锁定“曹操”
对“曹操墓”骸骨进行检测,将在对比现代人样本、找到曹操后人基因突变共同点之后。这些位点与其他姓氏截然不同,即便是同为曹姓,如果并非这一支曹氏后人,Y染色体序列中也并不存在相同的突变。
李辉团队的工作,最终是为了找到那些特定的突变位点,如果与当代人DNA的突变位点相符,就能确定墓中人骨为曹参一支的曹姓人。
“外界有个误解,好像我们测古DNA就能测出来这个人是不是曹操,实际上要复杂得多。”与李辉共事3个多月的韩升,如今也能对此进行简单的解答。
即便曹操后裔的Y染色体特征推断出来,与“曹操墓”遗骨的Y染色体特征对照一致,也只是能证明遗骨与曹操后裔的血缘关系,而不能证明他就是曹操。
李辉说,我们确实只能证明他是不是曹操这个家族的,不过,“遗传学上如果证明是曹操这一家的,考古学上又证明是曹操墓,两个证据拼在一起,是不是就能证明他就是曹操呢?”
从历史学角度看,史书记载曹操的确葬在高陵,此次的墓葬规格之高也符合曹操身份;从考古学角度看,墓葬的年代与曹操卒年大致相符,墓主死亡时大约60岁,这也和曹操死于66岁的记载出入不大。但仅凭两者,仍无法确定骸骨就是曹操本人。
这样,一旦古DNA测定确认骸骨为曹参一支,3个证据互相交叉,就能得出最后结论。
到目前,课题组尚未与河南安阳出土墓葬方面进行商洽。李辉认为,等提取并分析完现代人样本后,他们要先和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出土的遗骸进行比对,证明Y染色体鉴别方法确实可行后,再向安阳方面提出合作建议。(《看历史》201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