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丁丁钻进汽车,对司机说,快走,去南京路。
丁丁在上海
而事实上,埃尔热终其一生都未踏上他向往不已的国度。后来他在给张充仁的信里就曾写道,是你让我继马可·波罗之后认识了中国,直到今日我仍然专心于《道德经》和《老子》,这两本书也是你向我推荐的。
如果丁丁真的在1934年来过中国,或许他的故事将会更多,或许他将和三毛成为朋友。也是那一年,后者登上了报纸,开始流浪。
但是,丁丁真的没有来过中国,这也正是《蓝莲花》最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方。
当时虽然在中国已是战云密布,但几乎没有一个欧洲的观察家意识到危险会像后来那么广阔深远。日本那时在欧洲被视为友邦,欧洲人更愿意把他们在亚洲的好战表现视而不见或者漠不关心。西方的报刊对于时事的关注也大多站在日本的一边。
是张让画家真正地了解了发生在中国的一切和日本人的野心。在全世界都在掩耳盗铃的时候,丁丁的中国之旅从1934年8月开始连载,他让欧洲人跌回到一个现实,还不待他们从中明白过来,德国人就已经侵占了欧洲。
画家在故事里巧妙地加入了奉天铁路事件,这个故事他是从中国张那里听来的。但画家把这个故事移到了上海,丁丁成了日本人制造那次事件的目击证人。那时候,现实中的目击者都三缄其口,而丁丁作为一个虚拟人物,却亲口道出了真相。他说,日本人想把罪过栽赃给中国人,用以作为东京军事入侵的借口。
历史上,奉天铁路事件发生在1931年的9月18日。中国人把这一天看做日军侵华的起点,但在当时,西方世界的态度却暧昧不清。
画家在《蓝莲花》里选择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这样的政治讽刺在天主教的儿童周刊上发表,实在让当时的欧洲人始料不及。一些思想封闭,害怕产生外交冲突的读者开始表现出不满。有个父亲甚至站出来批评画家说,这些东西不是孩子应该读的,这是整个东亚的问题。
日本人也为此大为恼火,日本驻比利时大使向《20世纪报》提出交涉,声称日本人进入中国,是为“东亚建设共荣秩序”,使中国人有饭吃。
当时,日本散布的这些荒诞论调,欧洲人是完全相信的。当地许多报纸同情日本人,指责《20世纪报》。日本大使更是严正表态,日本人不能接受!报社的经理觉得不太平,劝埃尔热尽早结束丁丁的中国之行,否则日本人不开心,后果很严重。
但埃尔热依旧让丁丁留在了中国,直到真相大白,日本人的阴谋被戳穿。
鉴于画家的行为,日本人再也忍不住了,他们叫嚣着要告上海牙法庭。当时比利时有个叫奉杰思的中国通,曾经是八国联军的将军,凡是有关中国的事,比利时政府都让他决断。日本大使去找奉杰思,提出抗议,表示若不作为,将到海牙国际法庭去打官司。
奉杰思将日本人的抗议转达给报社,报纸动摇了。但埃尔热对抗议充耳不闻,他坚持认为,艺术家有创作的自由,报纸有言论的自由,这个漫画是为孩子们创办的,绝无偏见。好在当时丁丁已经成了名人,让这个记者随意中断他的采访历程,将会受到所有丁丁迷的抗议。日本大使的抗议终告无效,《蓝莲花》得以继续发表下去。
但孩子们却爱极了这个故事,他们觉得这个故事既刺激又充满异国情调,虽然在当时他们可能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政治问题。但是到了后来,这个故事影响下成长的一代人,成为那段真相最坚定的支持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