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通假字、古今字鉴别问题的思考

(2007-06-22 22:04:43)
标签:

文言文

分类: 语文基础知识
 

关于通假字、古今字鉴别问题的思考

    通假字和古今字原是文言文中出现的两类不同范畴的语法现象。中学语文课本1987年修订本曾对这两个概念作了精辟的阐释:所谓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词,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所谓古今字,是指古时只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成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多数以原来的古字为声旁),让原来的古字去专门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
又说:为了方便起见,注释时,把后一种情况也作通假处理了。为了给教学提供某种方便,编者把通假字和古今字放在一起统称为通假字,这样做的动机本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我们翻开修订本却不难发现,正由于编者这种思想的影响,课本在对通假字古今字的注释时竟采取了随意性态度,即课本在对两类字的具体注释中未能立一种严谨的章法体例。比如,在给通假字注释时,有时用“××”标志,如以,通已;有时用“××”标志,如父,同甫;在给古今字注释时,有时也用“××”标志,如贾,通价;有时又用“××”标志,如莫,同暮;还有的甚至只有释义而不交代其间的关系,如或不焉只释为有的不(从师)等等。我们认为修订本注释中这种随意性的处理是不妥当的。首先,这种做法在客观上使得课本自身就存在着理论阐释与实际鉴别不一致的矛盾。其次,这样的注释不易帮助学生将通假字和古今字区别开来,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此外,这种缺乏严谨的章法体例的注释做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养成马马虎虎不求甚解的不良学风。有鉴于此,我们建议,编者在对通假字古今字的注释时,应尽量确立一种统一而又较为严谨的章法体例,从而使得这两类不同的文言文语法现象能有所区分。比如,对通假字的注释,可统一采用“××”的字样,对古今字的注释,可统一采用“××”的字样。我们认为,倘若做到了这一点,其方便于教学的动机也就定将会得以真正有效的体现。
   
此外,为了能促进同行们对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同时又能求得大方之家的指教,我们还想从通假字古今字两类字的词法功能、历史背景、意义呈现的时间值和形体结构关系诸方面谈谈通假字和古今字的鉴别问题。
   
关于通假字和古今字的鉴别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四个角度去加以辨析。
    1
.从词法功能看,通假字之间主要是多音字(同音字)关系,它主要是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形符),去进行本义之外的意义上的通用或借代的;而古今字之间却是多义字关系,即它是由字词本义之内进行替代的,古今字的产生仅是一个字内的多义功能分化的结果。如。两字读音相同,但二者的本义却并无多少联系。本是仁爱,恩爱、柔顺的意思,本是聪明、有才智的意思,因此它们间的通用,就属于同音字之间的借代通用关系,即通假关系。再如本身具有接受、承受、遭受、授予、给予等义,而也有授予、给予的意思,对照两词词义的相应关系,我们还可以看出,所含的义项其实是由原多义词的部分义项分化出来的,而且终于取代了原中的某些部分义项,因此之间就属于古今字关系。
    2
.从两类字产生的历史背景看,通假字的产生往往是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挪用它字进行借代的结果;古今字的产生却基本上是在本是其字的情况下,由人们使用中将其诸义项与诸形符逐渐朝专指化方向发展的结果,即一个多义字逐渐分化的结果。如本是个多义词,有拿、从中取出、攻下、娶妻等义项,后来由于娶妻这个义项使用频率较高,人们为了避免该义项与其他义项在运用时相混淆而产生歧义,就新造出字来专门取代原娶妻的义项,而让原来的去另外专指拿,从中取出、攻下等义项。因此,两者之间是古今字关系。再如知道、见解、了解、交好诸义;而则是智慧、聪明诸义,两字本是同时存在,各司其职的,当人们在文言运用中为了某种方便的需要而用替代时,两者就构成了通假字关系。
    3
.两类字的意义所呈现的时间值看,由于通假字之间是本字与它之间的通用借代关系,因而就其通用借代时字所呈现出的意义而言,是临时性的、不稳定的。而由于古今字属于本字内的发展演化现象(古字犹如旧字,今字犹如新字,新字一旦产生就逐步取代着它们各自所示的义项长期稳定地保存在汉语词汇中),因此,就古今字所呈现的意义而言,则是长久性的,固定性的。如溢,通镒。在通常情况下古人用来表示重量单位的是则通常用来表示水漫出来义项。只有在某种特定语言环境中,如在铄金百溢(韩非子《王蠹》一句中,才暂时替代了所表示的义项。因此,它们之间就是通假字关系。再如,同本有鸟兽的总称、捕捉义项,后来由于出现了就被作为鸟兽的总称的形符固定地使用下来,而则作为捕捉义项的形符,也被长久固定地延用了下来。所以,它们之间就是古今字关系。
    4
.从两类字各自的形体相互关系看,由于通假字之间只是借其音通其义的,所以一般而言,在通假字形体之间不存在必须联系的因素,而往往只属异体字关系。然而古今字则不然,它们在形体上却往往有密切的联系。纵观汉字发展的历史,如果说汉字的形声化是其日益丰富的主要渠道,那么,古今字的演化便是最好的佐证。我们不难看到,古字通常多是独体字,而与其相对应的今字则往往是以古字为声符,再加上某个形符众而组成的形声化的合体字,可以说古今字之间往往就是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关系。因此,在它们之间就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前者如;后者如等。
   
当然,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是纷纭复杂的,比如,古人对两类词法现象的演变常常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从法则的角度去考虑的;在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汉字形体也历经了数次重大的变化,并且未能给我们留下系统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在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演化发展中也的确存在着少数交叉重复的现象等等。所以,对通假字和古今字的鉴别在客观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在对通假字古今字的鉴别过程中,如能参照上述四点内容并加以综合考虑,那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绝大多数通假字和古今字是可以明确区别开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