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安徽太平人。1899年生于浙江瑞安。曾在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任教。1928年在东吴大学任教时,出版散文集《绿天》,因此和鲁迅才有了第一次的会面。1930年又任教于安徽大学。相继出版长篇小说《棘心》、学术研究著作《辽金元文学》、《唐诗概论》。同时,苏雪林还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与当时同在武昌的凌叔华、袁昌英齐名,是一位颇具实力的女作家。
1925年与张宝龄结婚,婚后不久便离异,以后便长期独居。
散文集《绿天》主要记录的是苏雪林婚后的生活。该书出版后,苏雪林赠送给鲁迅一本,并在扉页上写道:“鲁迅先生教正
学生苏雪林谨赠7,4,1928”。
苏雪林在鲁迅面前谦称为“学生”,可见其对鲁迅先生是敬重的。1934年,苏雪林曾在《国闻周报》上发表《<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一文,对鲁迅的《阿Q正传》等小说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说:“鲁迅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能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还说:“谁都知道鲁迅是新文学界的老资格,过去十年内曾执过文坛牛耳……”苏雪林认为:“鲁迅的小说创作并不多,《呐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时代到于今的收获。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占到永久的地位了。”
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苏雪林,不仅对鲁迅先生是尊重的,而且还是有几分崇拜的。
但在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后,苏雪林对鲁迅先生的态度却忽然转变,从以前的自称为“学生”而变成不择手段地发起对鲁迅的攻击。曾在文章中称,“鲁迅病态心理将于青年心灵发生不良之影响也,”“鲁迅矛盾之人格不足为国人法也”,“左派利用鲁迅为偶像,恣意宣传,将为党国之大患也”……
这里的“党国”,便是国民政府。此时的苏雪林,完全投靠了“党国”,为了她的“党国”利益,只能牺牲她心目中所尊重所崇拜的鲁迅了。
除此之外,苏雪林还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骂鲁迅“阴险,多疑,善妒”,“是一个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耻的小人”,“不近人情,睚眦必报”。她还攻击鲁迅的杂文“文笔尖酸刻薄,无以伦比”,“含血喷人,无所不用其极”。
最令人发指的是,当全国都在沉痛悼念鲁迅时,苏雪林却在《文艺月刊》上发文说:“上月文坛巨匠鲁迅先生死了,全国报章杂志,这里也在悼鲁迅,那里也在悼鲁迅,拉拉杂杂,如火如荼,似乎比什么绥远战讯、华北危急,还来得热闹而紧张。不但害得一般前进的崇拜鲁迅而其实未读鲁迅一行之书的青年,痛哭流涕,如丧考妣;便是我这样落伍的中年,也给闹得中心摇摇,不可终日……”
对于这样丧心病狂且失去理智的谩骂,引起了诸多人的不满,其中就包括身在“党国”的胡适。
胡适曾回答苏雪林:“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主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胡适在这里彻底否认了苏雪林那种粗暴卑劣的做法,在一定地程度上维护了鲁迅。
●参考书目:《鲁迅是非》,房向东著,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1月第1版。
●后记:房向东先生《鲁迅是非》一书,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和鲜明个性的有关鲁迅的论述、研究著作。作者面对鲁迅逝世之后一些人对他的种种非议和诬蔑,用较为客观的态度、翔实的材料和犀利的文笔,作了必要的辨正和辩诬,张正义正视听,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和研究鲁迅,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