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2007-06-16 19:38:47)
标签:

心理描写

      浅谈《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红楼梦》的心理描写是极其成功的,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心理描写与语言、动作、环境描写等血脉相连,意气相通,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成为《红楼梦》艺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有自己明显的艺术特色。它们共同服务于塑造形象、发展情节、突出主题、完善结构这一目标,成为作品艺术魅力构成的重要因素,真可谓“红梅白兰,摇曳多姿;工笔写意,皆能生花”。
    以前认为司汤达是心理描写大家,通读此文,顿觉曹公亦如是。文章立意较深刻,层层递进阐述,论证有理有据,分析亦较到位。作为《红楼梦》之评论,在红学家面前,或者此文会显得肤浅单薄,但对于众多爱《红》者,此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一读,细读、深读。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红楼梦》的艺术性不仅表现在结构、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环境描写、浓厚的文化色彩、浓重的悲剧氛围,更体现在她所塑造的一个个耀眼的人物形象。而为此进行的心理描写,与其它诸方面紧密结合,为凸显作品的艺术价值,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对作品中心理描写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刻认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提高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至关重要。本人才疏学浅,不揣浅陋,愿抛砖引玉并求教于方家。

    在《红楼梦》所有的艺术要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塑造人物形象无非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心理。心理描写在作品中所占得比重仅次于语言描写。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红楼梦》里心理描写近200处,几乎遍布于每一回。心理描写在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展开情节等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心理描写的主要方式

   

    提起心理描写,一般人总狭隘地理解为直接描写,如×××心中想道:“……”。但笔者认为这是片面而肤浅的认识。在《红楼梦》中,心理描写的方式不仅仅表现为直接描写某些人或某人的心理活动,还有间接描写。如转述、写景展示人物心理、通过写梦写心理,呈现出“红梅白兰,摇曳多姿”的动人景象。
    一、直接描写。就是让人物自己把他(她)的内心活动表露出来。此类描写在作品中最多,主要形式为×××心中纳罕:“……”,或×××心中想道:“……”。如第二十六回中宝玉听薛蟠说一幅春宫画上的落款是“庚黄”,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哪里有个‘庚黄’?”。短短几句,就直接表现了宝玉考虑到薛蟠文化程度不高,很有可能是认错了落款人名字的那种怀疑心理表现了出来。直接描写的好处是作者让人物自己来“展示”其内心活动,既节省笔墨,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这种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贾宝玉的多情善感、寻愁觅恨,王熙凤的阴险毒辣,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孤洁自傲等多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刻画。由于此类描写比重最大,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二、间接描写。即不让主人公直接出来“说”内心话,而是通过描写与其有关的事物来展示其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间接描写的方式又可分为转述、写景、写梦、写动作等形式。
    1、转述。即通过作者的转述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如第四十四回中:“凤姐正自愧昨日酒吃多了,不念素日之情浮躁起来,为听了旁人的话无故给平儿没脸”。这句话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是通过转述实现的,也是一种概写,凤姐当时具体的自愧心理肯定不会就是这么简单的几十字。但通过转述来概写其心理是作品的需要。王熙凤不是一个注重反省的人,相反,在贾府中仰仗贾母的宠爱,一直唯我独尊,甚至飞扬跋扈,不可能有很细腻的心理活动,要不她就不是王熙凤了,所以用转述的方式来概写其心思就显得很恰当。其他如第一零三回中雨村在茅庐中见道人时的心理,薛姨妈见贾母有提亲之意时的心理等均属此类。
    2、通过人物作品来实现“不写之写”。人是感情动物,其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表现出来。对知识分子来说,把自己的情感和心思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加以抒发和表达就是一种途径。所以通过分析人物的文学作品便能把握其心理。如第七十回中作者为我们安排了黛玉的《桃花行》一诗。通过认真研读,我们就能捕捉到关于她心理活动的一些有效信息。“桃花帘内春妆懒……帘中人比桃花瘦……庭前春色倍伤情……凭栏人向东风泣……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泪干春尽花憔悴……寂寞帘栊空泪痕”。这些诗句向我们提供了黛玉这样的心理情况:以人喻花,触景生情。春花之易落如自己之易亡,并为此而伤感流泪。实际上是达到了人花合一的极致境界。难怪宝玉读后便“滚下泪来”!同样当我们仔细揣摩了二十七回中黛玉的《葬花辞》后,也能深切体会到她在贾府中遭遇的“风刀霜剑严相逼”,以及悲春、自怜、孤苦之心思。
    又如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这篇祭文,同样是他丰富内心世界的全景式展示。文中回忆了他与晴雯相处的美好时光及晴雯所受的误解、冤屈,又写了晴雯死后的凄凉和自己的落寞、孤苦,表达了对晴雯的深切怀念。读后确实让人感到荡气回肠、肝肠寸断!宝玉对晴雯的深情由此可见一斑。赞扬、留恋、遗憾、愤怒、无奈、祝福、期盼……均在其中。
    此外,宝黛等人在一起吟诗中的不少作品,其实就是诗作者自身的写照。如黛玉的《咏白海棠》一诗,就表现了她聪颖机灵、高洁、哀愁、深情的性格,白海棠就是她孤标傲世的旗帜。
    3、通过写景来来表现人物心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通过写景能反衬人物的内心情思。如一零八回“宝玉进得园来,只见满目凄凉,那些花木枯萎,更有几处亭馆,彩色久经剥落……”此处明写景,暗写情,实则情景交融,刻画了宝玉当时一切感受:不料短短时间内,晴雯屈死、家道败落、黛玉仙逝……原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观园竟破败如此!通过写景来写心理活动的地方虽不多,但情景交融带来的艺术震撼力是巨大的。也许有人会说写景就是写景,不能和写心混为一谈,但我认为写景和写心其实很难剥离,不能教条地理解。
    4、通过写梦写心理。梦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幻化和延伸,通过对人物梦的解读,可使我们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八十二回中,黛玉做了一个长梦。梦见雨村接自己回去成亲,自己不信认为是凤姐混闹。又见邢、王二夫人神色诡秘,她便去求贾母留下自己,而贾母却置之不理。她又去找宝玉理论,而宝玉又向她贺喜,后又剜心让她看……根据此梦的内容,我们可以断定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心理:自己寄人篱下,所能依靠者,唯有贾母,但真正到了婚配的关键时刻,恐怕贾母考虑的首先是自己的孙子,外甥女与她之间毕竟还远了一层。宝玉虽然与自己情深已久,但到最后我俩能否婚配很难预料。我看王夫人、邢夫人亦不象有选择我的意思……通过写梦,把黛玉最隐秘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通过写梦写人物的心理虽属少数,但却是一种全新的手段,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总之,《红楼梦》的心理描写是多形式的。多形式的描写使其呈现出红梅白兰摇曳多姿的景象,这正是《红楼梦》和其它名著的不同之处.

    《红楼梦》心理描写的艺术特色


     综观《红楼梦》心理描写的全部内容,我们发现她在艺术上有如下特色:
     一、细腻准确,生动传神。
     先说细腻。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得非常到位,对人物在特定情景下心境考虑得相当周密,就如俗遇所说的“好象钻到了人心里一般”。因此她能把人物最隐秘、最细微的思绪表达出来。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宝、黛二人爱情心理的描写方面。
     如第32回中,宝玉厌烦湘云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此言在黛玉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涟漪,“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则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说,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此节心理描写把黛玉听到宝玉话语后的喜惊悲叹刻画得细腻传神,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再谈准确。准确即指作品中的描写符合人物的性别、地位、身份、性格、年龄、境况等特点。如第四十九回中写邢夫人的侄女岫烟来到贾府后,贾母、凤姐、王夫人、李纨等热烈欢迎:看礼物、备酒饭,叙离别之情。“黛玉见了,先是欢喜,次后想起众人皆有亲眷,独自己孤单,无个亲眷,不免又去垂泪。”此处的心理描写就非常符合黛玉的身世和当时的境况,可谓恰到好处。第九十六回中贾政见宝玉瘦傻之状后的心理活动也是极为贴切。
    再说生动传神。所谓生动,即不是死的,不是静态的,有活力,能感动人;传神就是逼真,就是惟妙惟肖。如第七十三回有一段写傻大姐不认得自己所拾的是春宫画,见上面两个赤条条男女相抱盘踞,便心下盘算“敢是两个妖精打架?不然必是两口子相打”,寥寥十余字,便把傻大姐的傻劲活灵活现的勾画了出来,令人叫绝。又如第三回黛玉初见王熙凤时的心理“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敬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在前面所看到的是贾母在大家族中的威严,所有后辈,包括邢王二夫人,在老祖宗面前,也只能恭恭敬敬,垂手侍立,何况今天有远客到此,这大家礼仪是失不得的。而这“来者”在此场面中竟如此放肆!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呢?短短的几句中包含了相当大的心理容量,把黛玉初见凤辣子时的心理刻画得精到传神。
    二、主次分明,详略适当
    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必然有主次之分,所以围绕塑造人物形象所进行的描写也必然要体现出重点与非重点,在篇幅上也就有长短之别。据笔者统计,《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心理描写的地方有四十多处,关于黛玉心理的描写也多达二十余处,且有相当一部分篇幅较长,多者达数百字(如六十四回中宝玉疑惑黛玉祭奠一大段心理描写以及第七十八回关于宝玉考虑祭奠晴雯的大段心理描写等),在所有出场人物的心理描写中占了很大比重。相反,一些相对次要的人物如紫鹃、香菱等,书中很少探及她们的内心世界,即使涉及也很简略。
    三、众寡皆备,虚实结合
    先说众寡皆备。描写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很常见,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有些地方写众人的心理活动,虽短,却也耐人寻味。如第十三回中大家知道秦可卿死了后,“彼时合家皆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合家之疑是“秦氏年纪轻轻,何以就这么死去?她没有什么大病呀”。其实就连每个读者也都是一头雾水,只有联系以后贾珍在厚葬秦氏过程中的种种不正常表现,才能明白他与儿媳妇之间的暧昧关系。又如第一零六回中贾政劝众人止哭,众人各自心想到“我们原恐老太太悲伤,故为劝解,怎么忘情大家痛哭起来”。此情此景,众人的这种心思确也极为贴切。
    再说虚实结合。实写人物心理固然应该而且必须,作用也是明显的。可虚写却也能起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红楼梦》中有多处“×××低了半日头”的语句,乍看无甚特别之处,但若结合前后文分析,却发现这中间别有洞天。最典型的,莫过于第四回中的“雨村低了半日头”一句了。当时雨村刚任应天府尹,接了一个争买女婢互殴致伤人命的案子。他新官上任,原想即刻拘拿人犯以救孤寡。但门子的一番话又让他进退两难,犹豫不决。他“低了半日头”时的心理活动,我们大约可以揣测如下:如此一来,倒如何是好?我欲公事公办,缉拿凶犯,但行凶者乃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实在不好惹,且与贾府有亲,我之补任,亦赖贾府之力,到时有何面目去见贾府诸公?我若睁眼闭眼,一则凶犯逍遥法外,有渎律条死者恐亦难以安抚,不但案子难以了断,百姓对我又会如何评论?二则我初任府尹若就如此圆滑,实在有负圣恩。我若真拉下脸来缉拿凶犯,又恐有“擒虎容易纵虎难”之虞,若闹到难以收场,又该如何是好?恐我乌纱难保!门子之话确是为我着想,是事实。有没有两全之策呢?……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人物心理描写颇有特色,红梅白兰、工笔写意不一而足,那么,它的作用何在?

      《红楼梦》心理描写的作用

一、为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心理活动是人的“内部语言”,它是人物性格最集中的体现,在塑造人物形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心理描写都服从并服务于这一中心,这已是文学欣赏的常识性观点,笔者不想赘言。只举几例。第67回中赵姨娘见宝钗送给贾环好些东西后的心理描写就刻画了她的市侩心理,并借此强化了宝钗“天性敦厚,稳重和平”的性格特点;又如林黛玉因想起《西厢记》里的两句诗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就使她那种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第六十九回中关于凤姐谋杀张华的心理描写突出了她工于心计、阴险毒辣的性格特点。
    二、为情节发展服务
    心理描写交代以后情节的原因和背景,在《红楼梦》中屡见不鲜。如第十一回中凤姐遭贾瑞调戏后的心理描写,一方面体现了她的阴毒性格,另一方面,其中的“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手里”一句话,却为她以后毒设相思局,致贾瑞于死地的一系列情节埋下了伏笔,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第二回中写贾雨村看了“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对联后的心理描写,推动他去问聋僧,僧答非所问,故出庙到村肆中沽饮偶遇冷子兴,才开始了下面“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节。又如78回中关于宝玉思祭的心理描写,既表现了他尊重女性、深爱晴雯的内心世界,又为后面宝玉祭奠晴雯一节交代了背景。
    三、为突出主题服务
    写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揭示封建社会不可挽回的命运;写宝黛的爱情悲剧,鞭挞吃人的封建礼教,这是《红楼梦》的主题。所有的艺术手段必须围绕这一主题而运用。自然,心理描写也不例外。
    例如,第二十二回中,写远春于元宵节幸大观园,众人猜谜时贾政内心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瓢飘浮浮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杀上元佳节,如何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此回题目中有“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句,谶语即将来要应验的话。贾政所虑的“一响而散”即为贾府之兴盛只是瞬间的繁华;所虑的“打动乱如麻”,即为后来贾府接连出事令人不堪应付的局面;所虑的“飘飘浮浮之物”即指贾府之荣华富贵实为虚浮不牢靠之物;所虑的“一发清净孤独”,实为一家人死的死、嫁的嫁、出家的出家……。这与贾府后来的一些事件是吻合的:宝玉失通灵—元妃薨逝—黛玉离魂—探春远嫁—大观园闹鬼—金桂自焚—贾府被抄—凤姐病笃—贾母寿终—妙玉被劫……。关于贾政的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对作品主题的暗示。第八十回中关于黛玉自悲的心理描写、第九十七回中关于紫鹃怒挞世态炎凉的心理描写、李纨悲黛玉的心理描写都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
    四、服务于作品结构的完整
    作品开篇第五回写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见“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的对联后,心下自思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第一一六回写宝玉重游太虚幻境,见了“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的对联后,心下想道“原来如此,我倒要问问因果来去的事了”。很明显,两节心理描写属于首尾照应,无论从语气还是内容都十分相似,从而在作品结构上给人以完整的感觉。此外,第二十二回中贾政悲谶语疑“败”与第一零六回贾政悲“败”也起到了首尾照应的作用。

  总之,《红楼梦》的心理描写是极其成功的,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心理描写与语言、动作、环境描写等血脉相连,意气相通,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成为《红楼梦》艺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形式多样,异彩粉呈,有自己明显的艺术特色。它们共同服务于塑造形象、发展情节、突出主题、完善结构这一目标,成为作品艺术魅力构成的重要因素,真可谓“红梅白兰,摇曳多姿;工笔写意,皆能生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