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合一”医共体及其形成过程
(2017-05-19 10:41:25)
标签:
四合一医共体四合一医院集团四合一医联体一家人让点菜者埋单 |
分类: 1.何为四合一医共体 |
什么是"四合一"医共体(即医院集团)
"四合一"医共体是以解决城乡居民(包括职工,下同)看病贵、看病难和少生病、晚生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市场机制和“四一三”健康保险理论,建立“集四种机制于一身”的医共体。这四种机制是:
1、让众多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医院成为“一家人”(即建立非行政化、非垄断的紧密型综合性医共体)缓解居民看病难的机制;
2、让医共体自己“点菜”自己“埋单”(即采用允许参保人有选择医共体签约自由的门诊和住院医保按人头付费)缓解居民看病贵的机制;
3、让医共体的防病与治病融为一体(即把预防保健纳入保险范畴,并将参保人的防病与治病费用打包后一道实行按人头付费),让更多的居民不生病、少生病和晚生病的机制;
4、让医共体不仅乐于而且善于成本与质量控制(即不仅重视而且懂得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和应用现代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医共体在为居民提供质优价廉健康保险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健康、快速发展的机制。
相关链接:
【系列文章之一】社区卫生服务与“四一三”医保模式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系列文章之二】从大庆医院集团在当地的成功看在全国建“三合一”医院集团的可行性
【系列文章之四】当前医联体面临的难题如何化解:用市场配置资源建“四合一”医联体
【系列文章之五】用县域“四合一”医联体让亿万农民看病真正不贵不难 ——谈如何推进我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系列文章之六】为啥公立医院建不好医联体?——《公立医院组建医联体为了啥?》读后感
【系列文章之八】用特殊市场主导思路帮医共体和互联网医疗走出困境
“四合一”医共体的形成过程
博主先后多次就紧密型医疗集团(即医共体)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2003年,在科技部举办的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413”医保模式可行性研究成果评审会上,第一次公开提出,通过“413”模式机制的作用,建立更多由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组成的紧密型医疗集团,从而加速医疗资源合理流动的医改思路。
2004年,在第4期《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上发表的《社区卫生服务与“四一三”医保模式──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难点与对策研究》文章中,提出了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利益共同体”的概念和设想。
2008年,借鉴大庆油田医院集团的经验,提出了建立“三合一”医院集团的医改建议。“三合一”是:众多社区医疗机构与大医院合二为一(即建立紧密型医院集团);“点菜”与“买单”合二为一(即实行参保人有更换医保定点机构自由的按人头付费),防病与治病合二为一(即将医疗保险提升为健康保险,将预防保健纳入保险范畴)。
2013年,针对许多公立医疗机构不重视成本与质量(质量主要指服务态度和医疗效果等)控制,而许多民营医疗机构虽然重视成本与质量控制,但不懂得成本与质量控制的现状,觉得通过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行有效的成本与质量控制十分重要,因而在“三合一”的基础上,再增加了医联体不仅要重视质量和成本控制,而且要懂得质量和成本控制(即重视与懂得合二为一或称乐于与善于合二为一)。这样,医联体由“三合一”完善为“四合一”。
“四合一”医联体还有另一种解释是:集四种机制于一身的医联体。这四种机制:一是让众多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医院成为“一家人”缓解患者看病难的机制;二是让“点菜”者自己“买单”缓解患者看病贵的机制;三是让防病与治病融为一体使更多的居民不生病和少生病的机制;四是让医联体不仅乐于而且善于成本与质量控制,使居民在享受质优价廉医疗健康服务的同时也让医联体得到健康、快速发展的机制。要真正建好医联体,这四种机制缺一不可。虽然“四合一”医联体的前后两种文字表述方式不同,但意思完全相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医联体应当是:以大医院为龙头,以众多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为社区网络,让居民(含职工)有医保定点签约自主选择权的非行政化和非垄断的紧密型、综合型医联体。
鉴于“四合一”医联体是紧密型医联体,笔者觉得将“四合一”医联体更名为“四合一”医共体也许更贴切些。
*声明:本文由入驻新浪医药新闻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