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鲁国忠
鲁国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45
  • 关注人气: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比例函数增减性

(2013-08-03 15:17:10)
标签:

反比例函数增减性

让数学变得更容易

教育

分类: 教案设计

反比例函数增减性

设计思想: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思想;

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思想;

建构主义思想。

设计思路:

温故知新,做好铺垫:一次函数增减性是同类知识,一次函数增减性的发现方法是先行组织者,已经学过的反比例函数性质是生长点;难点提前突破(增减性的发现是难点),水到渠成;及时小结,理出本节课的重点、要点、关键点;变式练习,加深理解,实现能力的提高。整体上,引导学生自我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增减性;

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难点:

一次函数增减性的发现及应用。

教学方法:

温故(复习法),引导探索(讨论法),变式应用(练习法)。

教学用具:

方格纸、电子白板(y=1/x,y=2/x,y=3/x,,y=4/x,y=-1/x,y=-2/x,y=-3/x,,y=-4/x的图象及动点演示)

教学过程:

一、        温故

1、你还记得一次函数y=kx+b(k≠0)的增减性吗?

当k>0时,y随x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增大而减小。

2、我们是怎样得到一次函数增减性的呢?

(1)通过观察动点的坐标变化直观得到:

当k>0时,..\几何画板实例\一次函数增减性1.gsp图像上的点从左往右移动时,横坐标增加(横坐标对应的数向右走),纵坐标也增加(纵坐标对应的数向上走),我们知道,横坐标是自变量x值,纵坐标是对应的因变量y值,所以y随x增大而增大;

当k<0时,..\几何画板实例\一次函数增减性2.gsp图像上的点从左往右移动时,横坐标增加(横坐标对应的数向右走),纵坐标在减小(纵坐标对应的数向下走),我们知道,横坐标是自变量x值,纵坐标是对应的因变量y值,所以y随x增大而减小。

(2)用手势从左往右划大致图像,形象说明:

当k>0时,图象从左往右呈上升趋势,所以y随x增大而增大;

当k<0时,图象从左往右呈下降趋势,所以y随x增大而减小。

3、我们已经学了哪些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

(1)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双曲线(不与坐标轴相交,不是圆),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2)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导入:反比例函数y=k/x(k≠0)的增减性是怎样的呢?

二、新知:

1、观察y=4/x的图象,在每个象限内,随着x值得增大,y值是如何变化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1)通过观察动点的坐标变化直观得到:

当k=4时,..\几何画板实例\反比例函数增减性1.gsp在第三象限,图像上的点从左往右移动时,横坐标增加(横坐标对应的数向右走),纵坐标在减小(纵坐标对应的数向下走),我们知道,横坐标是自变量x值,纵坐标是对应的因变量y值,所以在第一象限,y随x增大而减小。

在第一象限,图像上的点从左往右移动时,横坐标增加(横坐标对应的数向右走),纵坐标在减小(纵坐标对应的数向下走),我们知道,横坐标是自变量x值,纵坐标是对应的因变量y值,所以在第三象限,y随x增大而减小。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k=4时,y随x增大而减小呢?

不能,应该说,k=4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

(2)用手势从左往右划大致图像,形象说明:

当k=4时,图象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第三象限内,图象从左往右呈下降趋势,在第一象限内,图象从左往右也呈下降趋势,所以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

2、观察y=4/x的图象,在每个象限内,随着x值得增大,y值是如何变化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1)通过观察动点的坐标变化直观得到:

当k=-4时,..\几何画板实例\反比例函数增减性2.gsp在第二象限内,图像上的点从左往右移动时,横坐标增加(横坐标对应的数向右走),纵坐标也增加(纵坐标对应的数向上走),我们知道,横坐标是自变量x值,纵坐标是对应的因变量y值,所以在第二象限,y随x增大而增大;

在第四象限内,图像上的点从左往右移动时,横坐标增加(横坐标对应的数向右走),纵坐标也增加(纵坐标对应的数向上走),我们知道,横坐标是自变量x值,纵坐标是对应的因变量y值,所以在第四象限,y随x增大而增大。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k=-4时,y随x增大而增大呢?

不能,应该说,k=-4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

(2)用手势从左往右划大致图像,形象说明:

当k=-4时,图象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在第二象限内,图象从左往右呈上升趋势,在第一象限内,图象从左往右也呈上升趋势,所以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

3、观察y=1/x,y=2/x,y=3/x,,y=4/x的增减性,y=-1/x,y=-2/x,y=-3/x,,y=-4/x的增减性,你有什么发现?

y=1/x,y=2/x,y=3/x,,y=4/x,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

y=-1/x,y=-2/x,y=-3/x,,y=-4/x,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

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用三种方法验证)

(1)通过观察动点的坐标变化直观得到:

当k>0时,..\几何画板实例\反比例函数增减性1.gsp在第三象限,图像上的点从左往右移动时,横坐标增加(横坐标对应的数向右走),纵坐标在减小(纵坐标对应的数向下走),我们知道,横坐标是自变量x值,纵坐标是对应的因变量y值,所以在第一象限,y随x增大而减小。

在第一象限,图像上的点从左往右移动时,横坐标增加(横坐标对应的数向右走),纵坐标在减小(纵坐标对应的数向下走),我们知道,横坐标是自变量x值,纵坐标是对应的因变量y值,所以在第三象限,y随x增大而减小。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k>0时,y随x增大而减小呢?

不能,应该说,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几何画板实例\反比例函数增减性2.gsp在第二象限内,图像上的点从左往右移动时,横坐标增加(横坐标对应的数向右走),纵坐标也增加(纵坐标对应的数向上走),我们知道,横坐标是自变量x值,纵坐标是对应的因变量y值,所以在第二象限,y随x增大而增大;

在第四象限内,图像上的点从左往右移动时,横坐标增加(横坐标对应的数向右走),纵坐标也增加(纵坐标对应的数向上走),我们知道,横坐标是自变量x值,纵坐标是对应的因变量y值,所以在第四象限,y随x增大而增大。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k<0时,y随x增大而增大呢?

不能,应该说,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

(2)用手势从左往右划大致图像,形象说明:

当k>0时,图象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第三象限内,图象从左往右呈下降趋势,在第一象限内,图象从左往右也呈下降趋势,所以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图象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在第二象限内,图象从左往右呈上升趋势,在第四象限内,图象从左往右也呈上升趋势,所以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

4、小结:

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

(1)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双曲线(不与坐标轴相交,不是圆,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2)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

5、练习

(1)已知点(2,y1)、(1,y2)、(-1,y3)、(-2,y4)都在反比例函数y=1/x的图象上,比较y1、y2、y3、y4的大小。

方法1:分别计算得: y1=1/2、y2=1、y3=-1、y4=-1/2,所以y2> y1> y4> y3

方法2:描点比高低。

方法3:利用增减性先在同象限比大小,再与不同象限点比高低或正负。

(2)已知点(x1,y1)、(x2,y2)都在反比例函数y=1/x的图象上,且x1< x2比较y1、y2的大小。

本题因为没有明确这两点是否在同一象限内,所以需要分类讨论。

当这两点在同一象限内时,根据“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可知:y1> y2

当这两点不在同一象限内时,y1为负数,y2为正数,所以y1< y2

综上所述,当这两点在同一象限内时,y1> y2; 当这两点不在同一象限内时,y1< y2

6、作业:

已知点(-2,y1)、(-1,y2)、(3,y3)都在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上,比较y1、y2、y3的大小。

因为题中没有说明k的正负,所以需要分类讨论。

当k为正数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可知:0>y1> y2,又y3>0,所以y3> y1> y2

当k为负数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可知: y1> y2>0,又y3<0,所以y1> y2> y3

综上所述,当k为正数时,y3> y1> y2;当k为负数时,y1> y2> y3

课后反思:

    通过温故环节,呈现知识生长点,使生长点更清晰;呈现相关或同类知识,以便认知结构网络化;呈现先行组织者,引领学生进行思考。难点提前突破,水到渠成。及时小结,理出本节课的重点、要点、关键点。变式练习,加深理解,实现能力的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