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影长等于什么?——自主实验数学课
标签:
大树影子实物教育墙上影长 |
分类: 教学反思 |
墙上影长等于实物长。
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因为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更活跃。学生通过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探究,不仅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堂上要善于用语言和问题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实验。今天上课,有这样一个题目:教学楼旁边有一棵树,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想利用树影测量树高。课外活动时在阳光下他们测得一根长为1米的竹竿的影长是0.9米,但当他们马上测量树高时,发现树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落在教学楼的墙壁上,经过一番争论,小组同学认为继续测量也可以求出树高。他们测得落在地面的影长2.7m,落在墙壁上的影长1.2m,请你和他们一起算一下,树高为多少?
读题后学生的疑问自然浮现出来,“墙上的影子怎么办?”我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想。有同学提出:“地面上的影长加上墙上的影长是否等于大树的实际影长?”朱晓林说:“不可能,咋看都不等。”我引导问题焦点:“那么,墙上的影长到底等于什么?”有同学说:“会不会等于该段影子的实物长?”听口气不敢确定。我说:“好,这位同学的猜想很有创意,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这样诞生的。那么我们就搞个实验,来验证一下他这个猜想,‘墙上影长是否等于实物长’,下面同学们设计一下实验步骤。”有同学建议:“测量一下一木棒和它在墙上的影长是否相等即可。”于是同学们迅速推荐郭梦飞拿一根木棒,牛克迪、孔许强来测量、记录,于是一个课题小组成立了。经过测量,当木棒与墙不平行时,不等于墙上影长;当木棒与墙平行时,臂长和它在墙上的影长近似相等。所以,实验结论为墙上影长等于实物长。
实验数据还需要理论验证,这样才能以理服人。由于测量有误差,如果就此断言“墙上影长等于实物长”,说服力还不够。于是我说:“好,同学们下面我们再进行理论研究。”
如上图所示,AB表示大树,AC表示光线,BC即为大树的影子。但是,如果此时点E处有一堵墙,如下图所示:
那么,大树上AD部分的影子将会投放到哪里?
“墙上GE处。”
“AD等于GE吗?”
“等于”
“理由呢?”
“因为AD平行于GE,AG平行于DE,所以四边形ADEG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D等于GE。”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墙上的影长等于实物的长。”
经过猜想、实验、理论验证之后,再进行计算,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本题的算理,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非常好,那么本题应如何解决呢?”
方法一:
作图并证明:连接AE,过点G作GD平行于AE交AB于点D,则四边形ADEG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D等于GE,所以BD的影子是BG。
列方程计算:“设大树的高为xm,由题意得:(x-1.2)/1=2.7/0.9 解得x=4.2 所以大树的高为4.2m。
方法二:
作图并说明:连接AE并延长AE,交BG延长线于点C,则若没有墙,AB的影子就是AC,墙上影子应投射到GC处。
所以GE/GC=杆长/杆影,AB/BC=杆长/杆影.
计算:1.2/GC=1/0.9
AB/3.78=1/0.9
本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这一个知识“墙上的影长等于实物的长”,更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解决其他问题的途径也是这样,先进行猜想和实验,但可能不精确或不够准确,再进行理论证明,以验证其正确性和普遍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