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的子弹》PK《亮剑》 胸襟和气质的交锋

(2007-10-25 10:51:57)
标签:

影评/乐评

《最后的子弹》PK《亮剑》 <wbr>胸襟和气质的交锋
三个人十几年的恩怨最后消弭
 
《最后的子弹》PK《亮剑》 <wbr>胸襟和气质的交锋 
草莽英雄李云龙

 

      其实,我实在不想用“PK”这个俗词儿,但这是我目前所能够想到了最简单的表述方式。我不是要对立《最后的子弹》和《亮剑》,每一部成功电视剧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味道,这样的味道正是吸引很多人去看的原因,也是让人久久回味的地方。当然,这样的味道并不总是和收视率联系在一起,没有味道的电视剧同样有收视率,但是,在我看来,有味道的电视剧一定有收视率。

        《最后的子弹》和《亮剑》属于后者。在《亮剑》横行的时候,李云龙让我感觉到真实亲切,我的爷爷也是那个时代的军人,在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是一种历经生死之后的刚毅与执着,即使他现在已经88岁高龄,这样的气质使得他比普通的老人看起来更加的精神矍铄。李云龙的气质概括起来就是勇猛、无畏、快意恩仇,在身上颇有几分草莽英雄的气概,这样的气质在电视剧《亮剑》中被放大,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那个时代军人身上的体现出的强势,而这也恰恰是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缺少,或者说中国人所缺少的,我们总是以礼仪之邦自居,但是礼仪这样的东西是“仓廪实”之后才能达到的,就像面子这种东西自己说了不算,是要别人给的一样,强势的人或者国家才可以立足,而《亮剑》中宣扬的正是这样“强势”的气质。

           《最后的子弹》却没有《亮剑》中那样对个人气质的直接展示。当然,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气质,马一文敢作敢当、是个真汉子,但是却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外表的粗犷和暴躁与内心的敏感不安交织在一起;宋逸琴外柔内刚,骨子里的叛逆让这个女人很坚强;马一武的气质偏弱,优柔寡断。不过个人气质的放大并不是它的主题。导演毛卫宁说,《最后的子弹》展现出的是一种胸襟,从总体上说胸襟是一种很模糊和概念化的东西,具体到《最后的子弹》中,就是弟弟有没有胸襟接受哥哥强占自己的恋人,哥哥有没有胸襟接受劝降,宋逸琴是否有胸襟原谅自己的丈夫。其实这样的胸襟又何尝不是一种投降呢?剧中的马一武是首先投降的人,他向自己的信仰和使命投降,放弃了和哥哥长达十年的对宋逸琴的争夺,真心的劝降;接下来,马一文也投降,他放弃了所谓的前程和权力,向大势投降,对儿子的爱投降;最后的投降者,是宋逸琴,她向命运投降,也向她的家庭投降;因为她看到了丈夫身上的胸襟和气魄,也看清了自己其实是离不开这个家庭的,包括儿子小斌。所有的人都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放弃了自己曾经坚持的,放下了狭隘的恩怨,用一种胸襟去宽恕别人,拯救自己。

      《亮剑》把个人气质渲染的淋漓尽致,而《最后的子弹》用另一种方式演绎胸襟。不同的味道,前者让人激动,后者让人思考。如果说《亮剑》是对中国人国民性一次理想化,英雄化的想象的话,那么《最后的子弹》就是中国人为人处世哲学的一次总结和剖析。当然,从个人亢奋的角度,《亮剑》无疑是一部佳作,但是从思考的角度上说《最后的子弹》则显得更加高竿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