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囧囧一点科普2-豆逗乐乐欢乐颂
(2017-05-23 20:49:07)
标签:
豆逗豆妈文化神童黑洞教育 |
分类: 豆逗乐乐欢乐颂 |
事情的发展很滑稽。一直到1684年1月,雷恩(C·Wren)、胡克(R·Hooke)和哈雷(E·Halley)在伦敦喝酒小聚,他们提到了‘平方反比率’问题,尽管胡克吹牛雷恩打赌,还是谁也没有拿出答案。
7个月后哈雷突然想起了数学天才牛顿,对,去找牛顿问问,反正我比牛顿小14岁,去求求大哥也不丢人。哈雷说干就干马上动身去剑桥拜访牛顿。哈雷刚刚提出这个问题,牛顿立刻回答:‘会是一个椭圆。’
‘你怎么知道的,’
‘我计算过的,我在七年前就已经得出这个结果了。’
‘拿出来我看看。’
‘好吧,我找找。’
哈雷万分高兴,可是可是,牛顿不知道把证明放在什么地方了。哈雷心语:‘又碰上一个吹牛的。’
牛顿答应哈雷,他将重新证明并很快寄给他。
对这一老问题的重新证明,勾起了牛顿对整个领域的兴趣。到了10月份,他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足以把它们变成九个讲座。1684年第四个季度牛顿开了讲座,题目是《论物体的运动》。
哈雷在收到了牛顿寄来的满满9页的证明后,又一次去了剑桥,仔细听了牛顿的讲座。哈雷大为震动,又一次去牛顿家说服他出版这些讲稿,并承诺由皇家学会出版。
在哈雷的死缠烂打下,牛顿不得不按照出版书的样子正经八百的写东西,在写书的过程中牛顿的数学天才被完全唤醒了,从1684年12月底动笔,到1686年5月,仅仅17个月,他写了三卷本的手稿,总共解决了193个命题,其中第一卷98个命题,第二卷53个命题,第三卷42个命题。
17个月,193个命题,不但要一个一个的阐述清楚,还要用语言串起来,还要有自洽的逻辑体系。不是NO.1的天才,怎么可以?他的创作速度创作质量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之媲美。
豆逗,说点题外话,其实天才的创造,不是绞尽脑汁琢磨出来的,更不是死记硬背的复述。他们脑子里都有现成的图像,当然有时是模模糊糊的,他们特别喜欢特别珍惜脑子里的图像,一天24小时都放不下,让它们活起来,显现图像,记录图像,修整图像,完善图像。天才之间的差别只是转录图像时,是否达到了逻辑自洽和能不能语言优美。
牛顿是记仇的,他在写书的时候可以一天24小时把命题捧在心尖不离不弃,但风格上绝不能重蹈早期光学表述的覆辙。不能直白热情,更不能让别人轻易看懂,他故意写成刻板、层叠、冷漠的风格。最后还是哈雷小弟弟掏钱赞助,《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终于在1687年正式出版了。此时,牛顿告诉德雷姆(Derham):
为了避免让那些在数学上知之甚少的人损害我的思想,我故意把《原理》
写得深奥一些。但是,有才能的数学家,还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他们理解了我的证明之后,会赞同我的理论。
还是一如既往的温和客气,没有伶牙俐齿,只是加了一些冷漠。就像他的新风格——简洁冷漠无周旋余地。惠威尔(Whewell)逗趣又贴切的说:
……当我们读《原理》的时候,感到好像身在古代的军械库中,那里的武器尺寸如此之大,以至当我们看到它们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惊奇:
能用它们作武器的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们几乎提不动它。……
豆逗,牛顿除了在科学上的天赋外,是不是在其他方面都显得‘呆萌’‘笨蛋’‘不通人情’?”
“当然,这一直是他被后人病垢的地方。”
“豆逗,我很怀疑那些传说的真实性。‘人生难得一知己’,就是说我们这些智力平平的人对同样智力平平人的理解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况且对牛顿,我们能还原多少牛顿那个时代的真相。毕竟隔着300多年,隔着语种的差异……但是,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天才一定是通神不通人的,至少是离神近离人远。爱因斯坦有过牛顿相同的感觉,他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只有两样东西无边无际——广袤的宇宙和人类的愚蠢。’”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话?妈妈,我怎么不知道,又是你瞎编的吧?”
“嘿,瞎编又怎样,妈妈就不能瞎编点儿什么?上帝从来就没给我降下‘一剑封喉’的旨意。”
乐乐知道豆逗处于青春期的尾巴尖上,只觉得自己最伟大,尤其在亲爱的妈妈面前。所以她并不在意他的任何说词。她只是想说自己的说词,并且希望他能耐心的听,就ok ok了。
“牛顿小时候挨打窝囊呆萌怪癖,爱因斯坦小时候迟语纳言,爱迪生小时候被贴上了‘傻瓜笨蛋’‘扰乱课堂秩序’的标签,荣格小学时罹患学校恐惧症休学半年,王小波被老师命名为‘坏孩子’、‘笨孩子’、‘复杂孩子’……。难道‘神童’‘天才’是披着‘呆萌’‘笨蛋’外衣的小孩?上天这是什么玩法?……
豆逗,妈妈问你一个问题,艾瑞克森,聪聪、王小波、维纳、荣格、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他们小时候似乎都披着‘呆萌’‘笨蛋’的外衣,就说明他们一定是神童,一定是天才,一定长着一双透视真理透视人类心灵的‘显微镜’么?”
“应该是吧!”豆逗一边吃着贝贝爷奶酪蛋糕,喝着墨西哥咖啡,一边漫不经心的对付着妈妈的提问。乐乐其实并不认真听豆逗的应答,她只是陷在自己的思路中不能自拔。
“很不幸,在多动症、孤独症、神经官能症以及精神病的孩子中也会出现同样的‘呆萌’‘笨蛋’症状。只是他们的‘呆萌’‘笨蛋’不仅仅是外衣,里子也是一样的。所以正定理和逆定理都不成立。神童天才的问题尤其复杂,几乎没有规律,他们都是突然显现,谁和谁的成长路径都是风马牛不相及。”
“是吗?那这种关于‘症状’的讨论还有何意义?”豆逗觉得妈妈的讨论太缺乏“科学”的严谨性了。
此时此刻乐乐像打了鸡血,长篇大论起来。
“是的,豆逗。这种‘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就事论事’的症状讨论有意思吗?
最佳科学诊断标准,有吗?难道‘呆萌’‘笨蛋’就是标准?矛盾与不平衡就是宿命?
症状起源于‘超常心灵天赋’?
透视功能的‘显微镜’?
还是DNA缺损?
神童是超体 [1] 吗?
超体一样的神童什么时候才能钻出黑洞 [2] ?展现才华!
时间在神童身上折叠有吗?
连续性?专注力?是什么东西? 难道它就是神童和病童的区别吗?
……豆逗,这么多复杂的问题,妈妈当然不知道。
他们的行为充满了天然直觉操纵的两极跳跃和溜达,自相矛盾、不平衡——刚刚还热情似火突然就晴转阴了,正在骄傲的讲故事突然就莫名的流泪了,自由散漫又不知疲倦,胆大妄为又敏感怯懦,躁动又安静,吵闹又冷漠,呆萌又鬼精、粗心又缜密,心不在焉又全神贯注,漫不经心又较真的要命……
他们天赋的‘好动和不满足’竟像多动症的小孩,搅得自己和家人不得安宁,给大人添麻烦,让自己生病变成了聋子。
他们在超凡心理能量的驱使下,一刻也不闲着,带着装满奇奇怪怪图像的小脑袋瓜四处瞎溜达……他自相矛盾,精力充沛,不懈追问——他的所有举动——可能正是眼耳鼻舌身意第六感第七感第八感……所有肉身器官异常发达、回路异常弯曲通达之果。
它们像一组组最高级最复杂的‘传感器’——灵敏丰富吸力十足——他不是有意寻找信息,烦扰老师和妈妈,他是被自己身体器官发出的异常信息绑架了,不得不接收一般儿童看不到听不懂的更多频率的信息。这些超过他小脑袋瓜的海量信息并没有使他变聪明,反而像塞车一样使他看起来更混乱更一无是处更呆萌。[1] 超体:《超体》是吕克•贝松导演的另类科幻电影。影片主人公露西被犯罪集团在体内植入了开发大脑的药物,使露西大脑的利用率从10% 增加到100%。膨胀90% 的脑袋不但没有爆炸,竟使露西从一个普通女孩摇身变成无所不能的“女超人”。请注意,这是科幻——另类科幻,在科学界从来没有任何实证实验证明类似的猜想。
有研究表明,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几乎使用着100%的大脑功能,而神童、天才的大脑与普通人的大脑容量差不多。至多是某些大脑的区域宽一些厚一些,比如爱因斯坦的胼胝体比普通人厚一些,顶叶下区域比普通人宽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