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养育者—亚里士多德-豆逗豆妈
(2016-12-14 16:16:14)
标签:
豆逗豆妈亚里士多德最好生活靶心尼各马可伦理学 |
分类: 豆逗乐乐欢乐颂 |
最好养育者—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说:
剪妹,我们接着讨论。很明显,人想过“最好生活”。我和你也不会免俗——想给布布和豆逗最好的养育,做一个最好的妈妈——最好养育者。
那什么是衡量“最好养育者”的标准呢?被养育者要达到怎样的状态,才能反推养育者是“最好养育者”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借用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 [1] 中的推理:
因为生活是一系列的活动,而且我们不只是被动活动,还在积极活动,无论外界条件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是我们自己过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置于一定的可控活动范畴,那么能够看到的最好生活状态是什么呢?
换句话说,动物动物就是活动的物体,在可控范畴——活动的物体——通过什么器官的活动——才能持续获得最好状态 ——即“最好生活”呢?
想像一个高三学生,我问他:“你为什么学习?”
他回答:“考大学”;
再问他:“考大学为什么?”
他答:“找工作赚钱”;
再继续问:“赚钱的意义是什么?”
“买车、买房、找媳妇结婚、生儿育女、孝敬父母、‘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
我可以一直追问下去……
这个终极答案是什么呢?答案是希腊词“eudaimonea”,英译可译成“幸福”(happiness),也可译成“繁盛”(flourshing)。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给出的——我们活动的最好状态——最好生活——即人的繁盛——健康、活泼、幽默、有趣、实现了潜能、生活尽可能的完满。
换句话说:被养育者达到了繁盛状态,他的养育者——比如:父母——即为最好养育者,
剪妹,上面的推理我用的是“我们活动的最好状态”,而没用书中中文翻译的原话“我们活动的‘目的’……”。“目的”呀“目的”,我认识的多少好朋友都痛苦抑郁在伟大“目的”永远也实现不了的挣扎中。21世纪的中国,“目的”前所未有的时髦起来,好像只要设置了考上QH、常青藤的“目标”就能达到“目的”似的!好奇怪,其实99.99%的人距离那个“目的”十万八千公里,所以我的朋友郁闷抑郁不快乐啊!其实都是自找的。“目的”“目标”对于不可控的命运,太凸显人的自大了:而“状态”更客观更富有生活的五味杂陈,蕴含听天由命的悲凉。
接下来的问题是:养育哪个器官,用什么方式养育,才会获得较大概率的繁盛呢?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推理:人与动物相比最显著的优势是人类的大脑功能——人的大脑尺寸和复杂程度优于大象、鲸、老鼠、熊猫……这个拥有复杂功能的人类大脑在思考和推理上的“理智活动”比其它动物略胜一筹。
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要充分养育“大脑”这个器官,最大限度的使用大脑的“理智活动”功能。不要让脑袋进水,更不要被驴踢,小心再小心不要将大脑功能退化到动物世界,才会获得较大概率的繁盛。
亚里士多德将“理智活动”概括为三个方面:
(1)增进独立思考,进而得到举一反三的推理判断能力。如果IQ特别高,也不排除达到举一反十、反二十的能力。就像路人说的:“阿里市工业大学和BJ市QH大学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前者大部分人达到了举一反三的能耐;而后者不但大部分人举一反三了,还有小部分人举一反十了,仅此而已。”
(2)当情况或曰前途不明朗时,能够“正确”的独立思考,给出“正当”的判断。
(3)沿着“正确”独立思考和“正当”判断的路径,不间断的“活动”“好动”“不满足”,并进化成“理想技艺”。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说:“好动和不满足是我的成功秘诀。”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能增进(1)和(2)呢?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察和经验,当然还有我自己的有限经历——对增进独立思考,提高“正确”“正当”概率,影响最大的方面是人的性格,用荣格的说法是“人格”。
亚里士多德说:“一些具有‘完善性格’的人似乎能够克服所遇到的任何障碍,在生活中轻易取胜;而另一些“缺陷性格”的人甚至不能应付好运。正是人的不同性格造成了这些差别……”
所以中外都有类似的谚语“性格决定命运”“脑袋决定未来”。
“屁股决定脑袋”,错,那个决定脑袋的屁股其实是由连续曲线前部分的脑袋决定的,还是“脑袋决定屁股”。剪妹,不知你能否理解?
那么“完善性格”是什么呢?
亚里士多德给出了明确答案——“完善性格”就是“理想品质”,就是“美德”,就是“善”,它们四者是等价的。
剪妹,请注意,为了叙述的方便和辞藻的味道,后面我有时用“完善性格”“理想品质”,有时用“美德”和“善”,记住它们是同一个东西。
亚里士多德列举和论述了很多“美德”——那些构成“完善性格”的基石——勇敢、公正、同理心、节制、诚实、有抱负、专注、慎思、守纪律、懂规矩、有礼貌、温文尔雅……
剪妹,逻辑的结论是——我们应该运用人类大脑的“理智活动”功能,帮助和指导孩子独立思考、推理判断、搭建“完善性格”、拥有尽可能多的“美德”,从而拥有了当情况或曰前途不明朗时“正确”和“正当”的能力,提高了进入最好状态的频率,最大概率的达到了繁盛——自我实现的“最好生活”。
说到“完善性格”和“善”就避不开“缺陷性格”和“恶”。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吃了大量完美的肉肉就会拉出大量恶臭的屎屎一样。
剪妹,我们中国人总是讳忌“恶”,好像“恶”只与邻人有关和自己无关似的。所以中国人有一个独特的动物图腾“貔貅”。我现在理解了为什么我身边这么多人便秘——我肚肚里的蛔虫窃窃私语:“那么多美味酿造的东东,怎么像臭豆腐一样了?好可惜,哎!真是挺臭的,但还是舍不得它出去,能留一天算一天吧,真真舍不得呦!”
亚里士多德定义的“恶”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必拉的粑粑橛子!
他认为没有抱负、吝啬、怯懦、禁欲、偏执、想的多懒行动、拖延症……这些“不及”的
“缺陷性格”就是“恶”。因为有这些“缺陷性格”的人不能很好的利用运气和机会——胆小怕事、犹豫不决、不敢说“不”、唐突沉默……被无妄之灾缠绕,总不能心无旁骛的适度实现与自己对称的繁盛,过一个自己想过的最好生活,达到最好状态。“不及”的“缺陷性格”特别容易后悔,经常生活在“如果重来一次,我一定会抓住机会”的懊恼中。
同理,抱负超过能力、挥霍、鲁莽、纵欲、涣散、贪婪、不动大脑乱行动……这些“过犹”的“缺陷性格”也是“恶”。因为有这些“缺陷性格”的人太过分的利用了运气和机会——胆大妄为、鲁莽冲动、不怕老虎、支点太多、杠杆太长、见缝插针、精明精致、挖坑下拌……被有妄之灾拖住灵与肉。总是拼命追求超出自己命运的过分繁盛,忘了收敛丢了反省,正正为负,九九归零。所以也过不上最好生活,达不到最好状态。“过犹”的“缺陷性格”特别容易梦想谵妄,经常生活在“下一次定能赌赢”的梦呓中。
剪妹,你发现没有?凡是没有达到“最好状态”的“过犹不及”的“缺陷性格“,亚里士多德统统定义为“恶”。这个“恶”——过分和不及——像不像我们每天必拉的粑粑橛子一样稀松平常?
剪妹,扪心自问,我的哪一天是完美完满的一天呢?我的哪种品质是没有瑕疵的“理想品质”呢?我忘了,我还有过“最好状态”?哦,想起来了,似乎是很久很久以前小时候发生过的,我考了双百得了小红花?高考超常发挥,考上阿里市工业大学?哎!记不清了。
可是不完满/犯错误/状态不好/头疼难受差不多天天有,按亚里士多德的定义,那我每天都生活在“恶”中了……剪妹,是不是亚里士多德定义的“恶”就像粑粑橛子一样司空见惯,哦!
亚里士多德定义的“善”“恶”与雅典戴尔菲神殿门前铭刻的二句话:“认识自己”“不要过分”是一脉相承的——凡是与这两句话相近的就是“善”了,凡是远离的就是“恶”了。
剪妹,还要特别说明,完善性格、理想品质、美德、善, 并不仅仅在“没有抱负、吝啬、怯懦、禁欲、偏执……”和“抱负超过力、挥霍、鲁莽、纵欲、涣散、贪婪……”这两极“缺陷性格”的中间,并不是我们庸常理解的“中庸之道”。中文翻译通常将亚里士多德定义的“理想品质”解释描述为追求和发现中庸之道。其实他的‘中庸’并不意味着总是适度和平衡,他包含的范围要宽泛的多。毋宁说“理想品质”意味着特定的个人在特定的场合做理想的事。
亚里士多德以“美德”之一的“勇敢”为例:
他说:“在某些情况下‘勇敢’这个美德,也许要求某人尽其所有——也许是放弃他所有的金钱,也许是为了爱情跟着一无所有的情人远走它乡,也许是只能忠不能孝,也许放弃生命——投入某项事业中。具有勇敢美德的人并不总是温和中庸的战斗或适时的抽身而退,有时勇敢的人会表现的很鲁莽——战斗到死、拍案而起、据理力争、孤注一掷……有时又会表现的很怯懦——犹豫不决、谨慎小心、害怕惊恐……但他们并非总是如此——勇敢这种美德包括知道自己这个特定的人何时走极端何时深思熟虑以及什么是必须要做的“正确”“正当”的理想事情,然后,迟疑以后,被诟病以后,看不到希望和未来以后,还坚定的去做。”
“再譬如公正,‘公正’这个美德并不意味着总是平均分配,在某些情况下也许给某个人或某些人多;反之既然。根本标准是——意识的准则和分配方案同时成为普遍制定法律的原则。”
他还说:“‘美德’并非总是处在某个特定范围的中心,更非总是呈现‘不过犹不不及’的中庸状态。在某些特殊时刻,‘美德’更接近某范围的极端终点;有时对其他人而言,它又可能处在另一终点……具有中庸性质的‘美德’是一个移动的点,具有‘完善性格’的人当然能够击中这个移动的靶子,但没有人可以理想到足以每次都击中它的靶心。那些拥有‘美德’的人,就是比那些固守缺陷性格或堕落的人更经常地接近于击中它的靶心。” [2]
又是一个概率问题,好聪明的亚里士多德啊!2000多年前他就明确的看见:什么好好坏坏善善恶恶成功成仁成王为寇,很多时候竟然是概率问题。拥有‘美德’的人无非是增加了命中“最好生活”靶心的概率!
那反过来更荒谬的推论:拥有‘美德’的人也有命中“最坏生活”的概率,拥有‘恶德’的人也有命中“最好生活”的概率,不过不是增加只是减少而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