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与肉(5)—灵之导师是自己 你不可以改变任何人

(2011-05-03 19:50:09)
标签:

教育

大学

教育话题

教育人文

励志

灵与肉

校园

原创

人格心理学

分类: 课堂趣事

当一个人灵与肉都成长,精与神都丰富,而且品尝到了神性所带来的快乐时,往往会自恋的认为: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其实牛顿说这句话的本意是自嘲的)。既然自己站在了上面;所以理所当然的好心好意的去帮助别人改变。期望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像我这样做”。而人际关系的困难正在于此。

经常有同学问我:“老师我如何帮助我的好朋友不郁闷、不内向,快乐起来。”、“老师我如何帮助朋友摆脱同性恋”。每次我都会反问同学一个问题:你确认你的朋友一定很痛苦吗?如果他比你痛苦,为什么是你而不是他来求助老师?

还有的同学写纸条说:“身边有许多人心机很重,似乎热衷于勾心斗角似的,我待人比较真诚,但很多时候受到这些人的伤害。请问老师:我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并如何处理?”、“在未来的工作中,如何对待自己不喜欢的同事?如何处理好和不同性格的人的相处问题?”、“老师,我遇到性骚扰了,我怎么办?尤其来自老师、老板、长辈。”

在回答这些问题前,先问同学一个问题:谁是这个世界的审判者,是你吗?如果不是,你凭什么说别人勾心斗角;凭什么别人的性格非让你喜欢;凭什么你不被骚扰。这个世界在你出生前就是这个样子,那些勾心斗角的人、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和事、那些喜欢骚扰异性同性的人,已经存在几千年了,难道为了迎接你这个8090后的到来,这些人和事就要藏起来,不让你受到伤害吗?!

我从年少的时候就讨厌那些骚扰,经常陷入深深的苦恼和困惑中不能自拔。但当我50岁时,我突然高兴的发现,我终于老到可以摆脱性骚扰了,年龄让我获得了一种新的自由。

真实永远是最正确最有力量的教育家,我们唯有承认和接受真实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不可测量性、相互矛盾性;又终于自己内心的原始心理结构,才是真正的长大,才是从幼稚走向成熟。正像我的一位画家朋友说的:“我承认顺应你们的油画风格,但并不妨碍我不画油画。”

人其实都是按照各自本来的面目生活的,尤其在家庭和朋友这些亲密关系中。(职场关系以及利益关系需要更多社会掩饰)但我们又天生习惯于用我们自己认为很正确的价值观、处事方式去衡量和要求家人和朋友。问题是:别人也和你一样,也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处事行为是最正确的。

请同学们思考,两个追求“最正确”且要求“像我这样做”的夫妻、恋人、母子、好友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毫无疑问——一定是“战争”。

请牢记,这个世界最愚蠢的一件事:就是改造别人。所以永远不要扮演任何人灵魂导师的角色——受累不讨好。

非诚勿扰中,最不受欢迎的男士和女士都是“好为人师型”。

某男士说“我没有职业规划”。

某女士教导说:“你必须要有职业规划,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男士回答:“废话,跟没说一样。”

凡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正常的成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地图。一般的扰动和暂时的植入,由于我们都具有趋于保护自己心理地图完整性的能力,心理地图一般不会遭到破坏。那些扰动和暂时的植入——或当做耳旁风被屏蔽或难受一两天就过去了。但如果遭遇强力持久的植入,又无力逃离时,由于威胁了心理地图的完整性,会发生极大的痛苦,并最终使自己的心理地图重组、纠结甚至分裂,从而演变成生理或心理疾病的拥有者。

故事4

丹尼小学时与好友G在一起放学回家的路上遭到劫持,丹尼侥幸逃脱。可能是因为害怕,丹尼晚上很晚才告诉妈妈。妈妈批评了丹尼:怎么能只顾自己,不顾小朋友呢?并带丹尼去了事发地寻找G无果。第二天G安然无恙的上学,妈妈让丹尼向G道歉,丹尼还以此为素材,写了中考作文获得满分。

这件事一晃过去了十几年,丹尼已从斯坦福硕士毕业。当丹尼与母亲回忆十几年前的这件事时,丹尼说: 那时懵懵懂懂的感觉,打不过只能逃掉,因为这是我从小学一年级受同学欺负时就采取的一种很有效的应对危机的模式。

现在我知道了,这个世界是多样性共存的世界,丑恶已经存在几千几万年了,不会因为我的不喜欢和害怕减少一点点,而且以我的匹夫之善根本无法战胜制衡恶。所以我要努力学习知识、开放心灵、自组协会找麻烦、主动实习找骂找郁闷、自助游找危险、考CFA找败找挫折……以克服自己软弱、恐惧、贪婪、害怕的人性本能,磨炼意志和胆识。

因为只有良币驱劣币的好制度才能制约人性恶的无限膨胀,所以我要尽一切努力武装自己,然后出人头地掌握权力,只有有了语言权,才有可能改善制度与恶抗衡。

可是在我十岁的时候,我还太弱小,当然是以我习惯的逃跑的方式解决危机,我当时觉得自己聪明正确无比,你批评我的话我根本没有听见。

丹尼母亲很感慨地说:幸亏妈妈不是强势女人,没有强烈的持续不断的要求你满足妈妈“见义勇为”的情结,而是尊重了你本来的心理结构。所以你才会有今天——没有妈妈给你强力植入妈妈自己心理结构,而造成的心理暗示和纠缠情结——成为了你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故事5

这是学生的作业,全部摘录如下:

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了一篇关于见义勇为的文章,模糊的记得大概内容是:一辆公共汽车上发生了抢劫案,当时的人们都特别着急,于是其中的一名男子与歹徒正面交锋,结果被歹徒捅了好几刀,附带的图片上可以看到男子腹部鲜血直流,很是吓人……学完那课文以后,老实极力向我们倡导见义勇为,并且一再强调遇到歹徒不能像课文里的叔叔那样莽撞,一定要智取。就像“拾金不昧”的例子很快深入人心一样,“见义勇为”和“智取”两个概念便在我心中生了根,总希望有什么机会能够见识一下真正的见义勇为。

正当我对“见义勇为”心心念念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那是很普通的一天,忘记了是星期几,也忘记了是怎样的天气,但我想那应该是个冬天才对吧,因为南方的夏天是不会5点钟就天黑的,可是那天傍晚放学后我清晰地记得:天好像就快压倒头顶了。

像往常一样,我和邻居的小朋友晃晃悠悠的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小摊上有漂亮的东西还会不时的停下来摸摸看看。打打闹闹走到了离家不远的菜市场,突然看到一个男青年拿着一个夹子鬼鬼祟祟的跟在一个阿姨后面。楞了几秒我反应过来了,那就是妈妈常说的扒手。之前妈妈也被这样偷过钱,回到家以后,还一再嘱咐我要是在公交车或者别的地方看到这样的人千万要躲开,千万不能多管闲事。还不时的恐吓我说:那些人身上有刀,要是管闲事被捅死了以后再也见不到妈妈了。这些恐吓对于小小的我来说很有威慑作用,我知道什么是死,我看到过大街上被大车压的血肉模糊的人,很是恐怖,于是也谨遵教诲。

可是那天我失控了,想到了老师说的“见义勇为”。现在回想起来已记不起是怎样才会有那样的冲动,按照现在的性格来推算,估计当年在学了那篇课文之后我已经在内心里演练过了一千次一万次自己遇到紧急情况是要如何见义勇为了吧!

那时候的反应是那么的迅速,直接拉上我的小朋友告诉他自己发现有小偷了,要一起跟踪小偷。我们就一直那么跟着绕了菜市场好多圈,小偷好几次想作案都没有成功。天黑下来了,估计他是比较丧气了,低着头走出菜市场。可是我们却没有灰心,我的原计划是看他偷窃成功后,悄悄跑上去向失主告密,没成功我自然不甘心,于是逼着不甘愿的小伙伴继续跟踪。下一个计划是我们就那么一直跟着,跟到有派出所的地方再冲进去告诉警察叔叔,让他们把小偷抓获。我们自以为非常隐蔽的盯着小偷,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发现,现在想想要是被发现了,人家也不会把我们放在眼里的吧。专注的我们没有发现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也忘记了妈妈每天放学就回家的嘱咐……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发现了路上的派出所的标志,两个人兴奋地抱在一起欢呼了起来,等到欢呼够了,再看看四周哪里还有什么小偷?就在我们抱在一起的时候小偷已经跟丢了。

顿时又累又饿的我们有说不出的委屈,简直就是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于是又抱在了一起痛哭了起来,最惨的是等我们再看四周的时候发现自己迷路了,后来迷迷糊糊的走着走着就看到了出来找我们的家长,这才回到家里。

回到家之后,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表扬,反而被臭骂了一顿,两方家长左右开工,让人难以招架。当时真的很委屈,可是却也觉得相当的骄傲,至今再回忆仍然觉得那是属于我的——神圣的回忆。

从上面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原生的心理地图结构差别有多大!由于生而知之的心理地图不一样,所以每个孩子应对应激的模式,吸收信息的范围和频道都是不一样的。一年级“见义勇为”的课文被“我”牢牢记在心里;一年级遭遇的被追打,让丹尼很小就明白“弱小就被欺负”的道理。

丹尼毕业于斯坦福,“我”就学于“211”,这应该庆幸丹尼和“我”的父母,都没有强力的持续不断地向丹尼和“我”植入父母自己的地理地图。父母只是在旁边适时适量的浇水、施肥、剪枝、修理;搬掉压迫“我”和丹尼成长的砖头瓦块; 消灭蚕食“我”和丹尼的害虫,然后耐心的等待着“我”和丹尼慢慢自己长大。所以丹尼一直藏有恐惧带来的动力;“我”曾经的“神圣行为”永远让我有英雄的快感。

当一个人未成年时,需要父母以及监护人对小孩子的心理地图进行有效的监察和修理,但不是改变。监察和修理是在尊重和接纳孩子原生心理地图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增增减减以及调整和完善。而一但成年,心理地图很难有大的调整,有时哪怕仅仅是微调,都会引起当事人强烈的痛苦和激烈的反抗。

总之,先接纳孩子的一切,再按孩子本来的面貌塑造顺应自然的他。

德国心理学家荣格有一段我极为欣赏的话与大家分享:

每个人的人格一出生便是一个整体,人不必致力于构造完整人格。

“在人的整个一生中,他所应该做的,只是在这种固有的人格基础上,去最大限度地发展它的多样性、连惯性和和谐性,小心谨慎着不让它破裂为彼此分散的、各行其事的和相互冲突的系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