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战争(1)--战争故事

(2011-02-17 11:05:32)
标签:

亲子

战争

人际关系

家庭

育儿

教育

原创

教育话题

教育人文

分类: 豆逗乐乐欢乐颂

有关研究表明,人均GDP 5$时人际关系会有疏离感,人均GDP8$时由于人际关系疏离引起的心理问题会出现一个峰值。在家庭生活中这些疏离常常以亲子战争的形式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2004年和2010年为例

2004美国GDP2$左右,上海8$,北京6$,天津3.5$(天津20054300$),中国国民生产总值19317亿美元,中国人均GDP 1490$,全球人均7450$ ,中国人均GDP只有全球人均的1/5

2010中国人均GDP4$左右,中国天津人均GDP1$,美国人均GDP4万多$,中国香港人均GDP3万多$

六年间经济巨大飞速的增长,贫富差距的快速拉大,使人的心理失衡。虽然钱的绝对值每个人都在增加,但张望四周,我看见这么多的人在炫富、在笑贫,使我的心理越发的不平衡,越发的不满,越发的生气。人们像吹涨的气球,随处可见“大脾气”引发的事件。社会现象必然会在家庭中以更剧烈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家庭战争中的亲子战争随处可见。

 

一、战争故事

曾经一个高一学生的母亲来咨询说:我女儿学习成绩下降,天天发短信,我怀疑是早恋了。果然,情人节那天很晚回家,还打电话骗我和表妹在一起。我当时就给表妹家打电话,人家在家里。我很着急,又不知怎么说,说重了,怕她逆反;不说,眼看着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我该怎么办。

还有一个初三男孩的家长来咨询说:我儿子天天玩游戏到深夜,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说他也不听,偷偷在屋里玩,又不敢太逼他,怕他上网吧。

更多的能控制情感的孩子与父母冲突的方式会更隐蔽,孩子躲着你、欺骗你、糊弄你。

S刚上高一时,因为小S很内向,母亲为了让小S多交朋友,改善内向的性格,带小S去同事家玩,同事家的儿子小Q与小S同岁。当时小Q同班的一男一女同学正在小Q家约会。同事对小S母亲解释说:他们的父母管得特严,像克格勃一样,其实这两个孩子只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在一起说说话释放一下压力而已。我儿子同情他们,就让到我家里约会,我觉得这有我看着,比别处更安全。当时小S也觉得这一切很正常。

所以,孩子到了初中和高中就到了人生的第二反抗期,既青春期,与父母的冲突是必然的。如何建设性的解决这些冲突?

讲一个案例。这个故事是我从德国心理学大师佩塞的《积极心理治疗》一书中摘录的,故事的名字是           

案例1《我儿子是性犯罪者吗?》

有一天,一个十岁(记住10岁,10岁男孩才可能发生的问题,不同年龄段,孩子发生的问题不一样。)男孩的母亲六神无主地来到我的诊所。她给人一种非常惊慌失措的印象,并且哭着向我讲述了这样的情况:“我儿子发生的事情简直不可思议。我该拿他怎么办呢!今天上午,我儿子的学校的校长(不是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让我立刻到学校里去一趟。我当时想。我儿子斯特凡该是出了什么事,我甚至想到可能是学校的房子塌了。校长告诉我,斯特凡在班上脱光了身子。校长还说,这种情况以后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就是斯特凡将成为一个露阴狂和道德败坏的人,所以我得赶紧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否则校方打算开除他。”

我根据鉴别分析治疗理论(这是积极心理治疗流派的一种治疗方法),对斯特凡的行为进行了鉴别分析:脱掉衣服本身并不是坏行为。我们每个人每天至少要脱一次衣服。问题在于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和什么人面前脱掉衣服。于是我把斯特凡的带有病症性质的行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脱衣行为本身;另一部分是脱衣的场合,正是由于这种场合的缘故,脱衣才成了异常行为。经过我这一番分析,这位母亲显然变得轻松了。她说:“我还以为我儿子会变成性犯罪分子呢。”

在后来的家庭治疗(母子二人都参加了)中,我和他们讨论斯特凡在班上脱衣的动机。讨论表明,在斯特凡当众脱衣的行为中,性动机并没起多大作用,更重要的倒是他模仿当时的摩登“榜样”即闪电分子的动机,这些人通过赤身裸体地走过露天场地来证明自己的“勇气”。(相当于今天有些孩子模仿周杰伦,结结巴巴的说不清楚。模仿暴力游戏,打人等。)

再和各位分享小晓的故事《我是早恋吗?》

案例2

我高一时与2-3个女生(本班、外班)关系过密,尤其是外班那个女生,经常在教室门口等我一起回家,其实我那时真的很快乐的,但快乐真的有代价,那个期末考试成绩从期中的年级第一变成年级第十。所以老师请妈妈到学校来,说我早恋影响了学习成绩,幸亏妈妈了解我,妈妈还做老师的工作说:“小晓不是什么早恋,他只不过想满足一下小男子汉的虚荣心罢了。我回家一定与小晓谈,保证让他注意不要影响学习成绩。”老师惊讶于我妈妈对我在学校的情况了如指掌,还这么开通。妈妈回家后约谈我,我很不服气,我还以为是因为学习成绩的事让妈妈去学校呢,说我早恋真不公平,我们都没拉过手呢!某某和某某还拉过手呢!为什么老师不批评他们呢。母亲说,人家表面上注意,你以后表面上注意点就行了。

我现在已经高三了,已经不是高一的小屁孩了,我要全力以赴的考清华,实现我自己的人生梦想。看到妈妈经常为我的个性担忧,为了让妈妈放心,有一次我和妈妈闲聊说:“……一些道理我早已明白,男子汉还是要以事业为重,现在与女生费这么多精力不划算……其实女生主要喜欢男人2点:1、给女人心灵愉悦;2、物质享受。我现在只能做到心灵愉悦,物质享受还要等到事业有成。所以妈你放心,我当然知道男子汉以事业为重,我会努力的。

所以构建一个完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化解青春期冲动的基础。

所以,当冲突来临时,问题出现时,母亲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点,再耐心点,站在孩子的内在价值上,先鉴别,然后在尊重孩子人格,接纳孩子全部的基础上,仔细的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先就事论事的分析这个事件,再梳理这个事件背后的故事(环境影响、背景等),然后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比如:有些孩子喜欢上网打游戏,不喜欢读书。帮他们分析为什么,可能原因很简单,就是游戏太有趣,老师的课太无趣了。我上学期去师大听了几门心理学课程,其中一个老师照本宣科的讲课,无趣极了。我从第一排慢慢移动到最后一排,下次课就不去了。我联想到现在的学生。如果赶上这样的老师,上学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还不能向父母倾诉、发牢骚。

再比如:中学生早恋(现在中学称关系过密),帮他分析,可能就是因为心灵孤独,心里话无处诉说,鼓励孩子多与同性、异性同学相处,多交朋友,(现在中学跳集体舞手拉手),拉拉手,吃吃饭,这些冲动就化解了。

对孩子千万不要用“考这么点分真没用”、“真笨”、“生你干什么”、“真后悔养了你”,“这些年你白活了”,这些语言,这些语言对孩子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又没有建设性,孩子不知怎么做,才能满足母亲批评中的目标。

到了青春期,孩子反抗父母,父母应该庆幸,因为孩子对父母还有信任,还有爱,所以孩子才敢于反抗父母;另外,反抗父母标志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只有自我意识觉醒的孩子才会有希望。

胆小懦弱不敢反抗父母的孩子或父母太严格不敢正面反抗的孩子,前者容易变成“习得性无能”的啃老族,后者容易突然发生更大的问题。例如:16岁的父亲,离家出走的女儿。

2案例

这两个故事都是父母在物质上、生活上溺爱,却在语言上尖刻、行为上专制、在学习上要求很严格。溺爱加专制必然造就被动懦弱、无力反抗的精神上的孱弱性格。

案例3

小鑫,28岁,大专毕业,自卑、胆小、缺乏自信。现在在一个高职学校做临时辅导员,父母托人想将小鑫转成办公室正式职员,小鑫说什么也不转,问小鑫为什么?他说,辅导员工作给我带来自信和快乐,这种快乐我从来没有过,但办公室的工作,我做不了。我什么都不行,我不会和领导打交道。小鑫母亲特着急的和我说:“我真后悔生了小鑫,天天让我痛苦、不省心。”小鑫常与母亲说的一句话同样是:“妈你生我干什么,让我活的这么痛苦”。

不知大家看出没有,是母亲教给小鑫如何对待自己,对待母亲,对待生活的。母亲在小鑫很小的时候就用“你这么笨,真没用”、“我生你干什么”这样的态度和语言,并且无数次的重复,让小鑫真的成了没用之人。

案例4

春节前,先生听说以前公司一个副总经理的儿子大勇精神分裂了。大勇,2829岁,多好的孩子啊!先生跟我说:大勇上初中时,天天背着个大大的书包上学,但考试成绩很差。家长会上老师问大勇的父亲:为什么大勇经常不来上学,是真的经常生病吗?原来大勇背着书包经常上网吧,老师和父母却蒙在鼓里。然后,然后,就是经常的暴打。大勇的父母年龄较大才有了这个儿子,所以父母很是溺爱,父亲又很简单粗暴。这十几年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曾经的暴打,曾经的溺爱。我和先生都很痛心,因为我们都认识大勇,那个很胆小、很乖得小男孩。

记得去年,我问儿子你记得最清楚的梦是什么,他说是走在空旷的去奶奶家的路上,很恐惧、很害怕,很无助,很遥远。

儿子小时每个假期,都送他去外地奶奶家小住,因为他特别不愿意离开我,每次去奶奶家都特别不情愿,所以他不听话时我就说:“你再不听话,就送奶奶家,不要你了。” 当时我也没太在意,小学二年级时,二次期末考试成绩都很差,后来我发现因为每次都是一考完试,就送奶奶家,所以期末考试时,儿子就害怕去奶奶家,焦虑,无心考试。后来我就改变了方法,考完试就带孩子旅游够了以后,再送奶奶家。

从上面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我们父母自己埋下的伏笔。父母在孩子童年和少年时期脱口而出的咒语真的会杀伤孩子幼小的心灵,让父母的咒语成真。所以说,为人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战争源于阻断了的爱

为什么我们与孩子冲突时,我们会焦虑;为什么我们与孩子交流不畅时,我们会苦恼。这是因为有爱,我们爱我们的孩子,又因为这种爱被阻断,所以我们会苦恼、焦虑。

说爱有时觉得很抽象,其实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太平实的东西。请做父母的回到幼年,那个蹒跚学步的小小婴儿,如果没有亲人之爱如何能生存,如何能长到现在。那个幼小的苗如果没有爱护怎么可以活呢?消灭他的因素和机会千千万万。所以父母生气时会脱口而出:“早知你这么气我,不如小时候掐死你算了。”“我”生气时也会回敬道:“你生我养我是你的责任,你凭什么掐死我。” 其实这种“恶毒”语言的表述恰恰是原生家庭爱的流动没有被彻底阻塞的表现,我们可以对父母自由的表达愤怒的情感。

我们与我们孩子之间的问题是“藏猫猫”,“藏猫猫”比“恶毒”的自由表述更加阻碍了爱的流动。因为GDP的增长使我们繁忙得无暇亲自照料孩子(即使全职太太也是四老齐上阵,衣食住行无微不至,疏于对孩子精神层面的管理。),而物质的丰富又使我们误以为孩子很幸福。其实在亲子双方的心理底层都藏有深深的内疚。正是这些疏离、这些内疚、这些期待、这些恐惧、这些失衡阻碍了爱的流动,爱的表达。

1、期待阻断了爱

期待就像一个杀手,让我们无法去爱。

            待续未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