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阵痛—青春期
(2009-07-03 14:59:15)
标签:
大学健康教育励志人生思考思想校园原创杂谈大学生生存心理学 |
成长的阵痛—青春期
注:本文摘自博主撰写的《人格心理学与职业取向》课程讲义,《人格心理学与职业取向》课程是博主为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课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将青春期所面临的发展危机,定义为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identity cohesion vs. role confusion),年龄段为12~18岁。
青春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你们刚刚度过了青春期的萌动,成熟晚的同学,现在还有青春期症状,你们在青春期时有哪些反应?
青春期特有的冲动倾向有:
①无缘无故的想大声哭大声喊叫;
②看到想要的东西一定要拿到手(追星追得倾家荡产);
③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离家出走都是这个年龄段);
④想死;
⑤想干危险的事和愚蠢的事。
青春期属于快速成长期,所以激素分泌不均匀,分泌多容易情绪亢奋、分泌少情绪容易低落。父母、教师、家人要理解、容忍、疏导、保护青春期的孩子。
同事上初三的儿子,暴风雨的晚上大哭,对他妈妈大喊“到那屋去”,妈妈听话的乖乖的离开,还写朦胧的渴望死亡的诗,妈妈心惊胆战的问他,儿子回答没事,只是想写。
此期的少年最喜欢与同伴交往。通过前一阶段小学期的勤奋努力,在与同伴的交往和比较中确立了自己的身份(最会玩儿、最幽默、会写诗、数学棒,会讲故事,文章写得最好、球踢的最好……),从过去的只与同性交往,逐渐与异性同学交往,逐渐与同性异性同学建立广泛的友谊。尽量避免长期一对一的过密关系。
此期的少年特别重视与同学的友谊,特别要面子。父母、教师、家人注意不要在公共场合伤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隐私的不尊重,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过激行为。此时的少年自尊心非常敏感,对自己的相貌,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
12~18岁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生成长中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如果过去的危机都已经解决,并且过去的经验也被整合,那么一个人就能形成强有力的自我同一性。否则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
什么叫同一性混乱,同一性混乱就是将自己丢了,总是活在别人(同学的印象、老师的要求、家长的管教)的枪口下,活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甚至有时谁的枪口你都不知道,可能是长期的环境、教养、暗示构成的枪口(习惯),总之你不知道你自己为什么学习?为什么活着?
“自我同一性”按艾里克森的说法是:“熟悉自身的感觉”、“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从他人的依赖中获得认可的内在自信”。
“自我同一性”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是谁”(我的特质、身体、人格、潜能等)、“我从哪里来”(我的个人无意识以及家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我将向何处去”(目标、愿望等)。
青春期是在自我迷失与自我肯定的两级中徘徊的时期。“自我同一性”是在青春期才刚刚开始萌发的一种对自身认同的意识。实际上“自我同一性”是需要终身解决的课题。艾里克森本人也是在30岁时才确定了“自我同一性”。
12~18岁青春期如何开始尝试并确定自我同一性。成人、家长、老师应从四个方面去引导:
⑴给学生提供成人角色和职业榜样,初高中时期是模仿型学习期。美国带着孩子去上班,就是让中学生观察职业中的成人是如何工作的。
⑵帮助学生找到具体解决个人问题的办法。每个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有时
完全不同。例如:①情感问题,早恋,②行为问题(网瘾、打架、逃学),③与老师、父母、同学等关系、观念上的矛盾和困惑等。④与父母关系紧张,⑤与老师对抗。。。。。。应该是每个同学的每种问题用不同的药方(像中医一人一方),现在是一种药方包治百病,肯定是治好的有,治坏的也有。
⑶家长、老师要以欣赏开明的心态去看待青少年各种追求时尚的行为,例如:
追星、超女、男孩留长头发,女孩子染黄头发、穿奇怪的衣服,这些行为是成熟之前的过程,这个时期的这些行为都是有其语言符号的。告诉别人我是独特的。
⑷给中学生一个关于他们自身的真实反馈,即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因为青春期特别易受一、二次失败的干扰,所以锻炼其对失败和挫折的耐受力尤为重要。
青春期初步解决“自我同一性”的少年,会有真正的自知之明。
这种对自己有客观认识的中学生,即初步解决了自我同一性问题的中学生,就会从内心溢出真正的他独有的自信风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