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春节习俗杂谈 |
分类: 家长里短 |
家乡是一个江南小镇,春节讲究很多,我总觉得这些讲究真实反映了旧时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并寄托了百姓们的企盼和对新年的寄予。
一:不要打碎东西
尤记得小时候,母亲就千叮咛万嘱咐:大年三十直到大年初三,东西一定要放稳当,千万别放在边上,千万别打碎。据说打碎是不祥的征兆。小时候我们总是恪守母亲这样的嘱咐,为了能够有一个平安美好的新的一年。
现在的人们对此似乎已经没那么讲究了,看见什么东西打碎了,也只是一句心平气和的“岁岁平安”,顿时成为吉祥的祝福。老人们本在意这样的事情,但是一听说这么吉祥的解释也一般就释怀了。
想起倒“福”的故事来:
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 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是啊,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那时候的百姓们,生活贫困物质匮乏,打碎一件少一件,自然寄予这样的节日要爱惜财物;并且“破镜难圆”,打碎的东西意味着失去意味着不圆满,百姓们把自己美好的希望都寄予这些小的事情,希望新年圆满的开端意味着圆满的新一年。
新生活的富足,人们心态的转变,已经使这样的习俗慢慢淡化了。
二:正月初一不睡懒觉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春节的第一天,人们给这一天赋与了不同凡响的意义,也寄予了不可替代的美好愿望。
在好多人的家里挂着“勤能补拙是良训”的条幅用以激励家里的孩子和自己。是啊,勤能补拙,世界上没有笨人,只有不努力的人。所以家长们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能够勤劳致富、学有所成。这些都寄予了人们的殷殷期望。
所以,在春节这样新年开篇的第一天,希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勤劳的一个早起预示着收获的一年。
这样一来,我们的习俗中就增加了这样的一条,并赋予这个习俗一个神秘的原因:天上掉金子,早起能见到带来财富的神仙,并得到她的庇佑。
三:正月初一不能睡午觉
老家有一句谚语:正月初一睡午觉,家里的地埂倒。方言很押韵,用书面语一翻译就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了。
家乡的人们很多都是务农的,并且江浙一带地形都是丘陵,所以家家户户的田地都是阶梯状分布,地与地之间有着很高的田埂地埂,如果这些倒了,就说明一年都没有好收成,预示着这一家这一年将是生活艰苦。当时的人们没有其他的收入,田地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来源,所以谁也不敢轻易犯忌,恪守着大年初一不睡午觉的传统说法。
小时候真的以为会这样,父亲正月初一也要睡午觉,这是他的习惯,邻居来我家就会说:“你家没田地了哈,睡懒觉也不怕别人家的田地倒了?!”我妈生拉硬拽不让我爸睡觉,但是父亲照样睡了,也不见亲戚家有田埂倒了。
这也只不过是善良的百姓们希望借这一天大家多点团聚的时间罢了吧,我想。
四:正月期间不动针线
母亲告诉我这一条是要遵守的,所以需要修剪的指甲、需要缝补的衣服纽扣,在大年三十这一天之前都要收拾停当,春节期间不动剪刀针线。
母亲解释说:刀和针线都是有些或切、或剪、或扎等带暴力字眼的东西,不是和平的物件,新的一年应该平安健康祥和,所以就不能动这些东西;动针线还有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动针线就是扎父母亲人;并且,不出正月做针线活扎龙头。龙啊,那是我们的图腾啊,扎了它那还了得。
这么一说我就想起古时候,有些人做一个小人,小人上写着某人的生辰八字,然后扎上针,这着非常恶毒的诅咒,所以如果被发现,被扎的人断然是不会轻饶对方的。
没想到这还有这么高深的学问呢。
我想这个原因估计是:我们的上一代上上一代,一年到头都在为生计奔波,妇女们缝缝补补料一度日,辛劳了一年的人们也应该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假期,所以这样的说法就有了广泛的市场了,并流传至今。
但是年轻的一代似乎已经越来越不在乎这些忌讳了,犯了这些忌讳的人们也并没有受到不该有的惩罚,看来上天的仙人也越来越宽容了,越来越与时俱进了。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啊。
我的分析只是我的猜想,有没有了解这些习俗根源的朋友们来解释一下补充一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