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白斑引发的“病变”
文/皓婉凝雪
3月11日,正好是周五,晚上,读大二的儿子突然回家了。因上火加之发烧数日,嘴上起了一个不小的火疙瘩, 量体温, 39.8℃。一向强壮的儿子吃药后翌日仍不见好转,而且嘴里还生出许多溃疡。见状,中午急忙联系在区中心医院工作的老同学莲芬。
同学是医院的骨干,下午已有约。所以她安排给其他大夫治疗。由于老公懂药,所以与急诊大夫商量,在使用抗生素的前提下,最好加入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制剂。大夫觉得建议可行,于是选用了双黄莲注射液。不仅价格不贵,主要是能对症治疗。谁料吊瓶才挂上一刻钟,儿子的脸一下就变成了灰白,而且浑身发抖、气短、想吐。我们急忙叫大夫,大夫让护士拔去针头,随即注射了苯海拉明和吸氧的紧急救治。20分钟后,儿子的脸色有了好转。显然,这是典型的药物过敏反应。大夫解释说,中国的纯中药液体过滤不纯,近年来患者中经常有类似情况发生。当然,如果是过敏体质或者是空腹者也会有此反应。好在处理及时、有惊无险,也算是输液史上一次不能忘却的“过敏反应”经历吧。但我心里百般纳闷,我们的中药注射液为什么总就过滤不纯呢?
连续四天的输液,儿子的体温总算降了下来,可是嘴里的溃疡已连成一片,又是脓又是血,不仅影响到饮食,就连饮水都困难。为了弄清楚病因,情急之下只好带儿到山大二院就诊。接诊的是一位20多岁的实习大夫,他诊断后说:这是一种口腔粘膜白斑,很严重,一定要随时观察,随后开了小苏打片和消炎漱口水。我们庆幸总算弄清了病因,在回家的路上家就买好了药。但儿子有了心理压力。他从网上查到,这种病一旦严重,就不排除有癌变的可能,但患此病者大多是40岁以上的男性,难道自己未老先衰?还是个例?越想心情越沉重……
晚上9点多了,忽闻“叮咚”按铃声,儿子的姑姑、叔叔一行四人提着东西来看他了。一番同情、问候之后,还鼓励儿子要坚强起来,用药、吃饭两不误,对身体恢复极为有利。他们走后,我也久久不能入睡,不仅担心儿子的病情,还怕他的学业受到影响,毕竟请假十余天了。凌晨3时,儿子疼痛难忍,上下唇又粘在了一起,我只好起来帮他清洗、抹药。棉棒用了一根又一根。一个小时过去了,儿子在止疼药的作用下才缓缓入睡,但体温依然较高。
翌日上午,儿子醒后感觉胸口疼痛,而且浑身乏力,不能起床,怀疑是癌变了。我和老公安慰说:“不会的,是病情和发烧惹得祸!”但此时我们的心里也忐忑不安,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如此折磨着儿子?无奈之下只好又给山大二院的老同学晋瑞打电话,待说明情况,她和我约好时间,说找专家再确诊一下。第二天一早,老公由于忙碌也病了,我约妹妹开车陪儿子到医院。在晋瑞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了专家的最后确诊:不是口腔白斑粘膜,是因为劳累或者缺乏维生素,再加上上火、高烧而引起的病毒性嘴唇带状疱症,现在已经到了好转阶段,之后开了两种普通的片剂和外用药,告诉了一些相关的饮食、起居注意事项。随后同学又找内科大夫给儿子听了心脏,一切正常。听到电话里“报喜”的声音,我随即心里轻松了下来。然而不安的是,同一个医院的大夫却是两种诊断结果。由于大夫的误诊,导致了儿子的精神“病变”及全家人的惶恐。那句“白斑粘膜”,可真是害人不浅啊……
3月27日,在生病了整整半个月后,儿子已重返学校。半个月来,我的精神总算放松了,可也因劳累、心火攻心而感冒发烧了……
写于2011年4月3日
加载中,请稍候......